小鸟文学
小鸟文学

小鸟文学是个独立 App,它的表达在不停变化,认识它的人都有不同的机缘。此前你可能会从各种短篇小说、长篇访谈,人类学田野笔记或者和它的前身《好奇心日报》的联系认识到它,如今它还在持续作出调整。不过它的价值观一以贯之: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保持距离,与此同时又不会袖手旁观。

17 岁,“在成为真正的女性主义者的路上努力着”|接力访问022 程意

她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表达。
题图为电影《无名女孩》(2016)剧照

原文刊載於小鳥文學

文|杨樱

注意到程意是在一个“插画头像交换卫生巾公益义卖活动”里。她负责画插画,id 叫“毛领芦笋”,自我描述是这样的:“奋勇争先高中生,喜欢阅读和画画,在成为真正的女性主义者的路上努力着。”

程意刚刚满 17 岁,在一个被称为“藤校霸主”的北京某高中国际部读高二。她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的人,之所以会去画插画,因为参与公益短片《囡囝出逃记》的演员招聘。她其实知道自己可能比需要的角色成熟,但出于好奇还是去了,还因为选角需要,当场让剧组修剪了头发。

听她说起各种各样的经历,你会发现好奇心为她打开了很多可能性。除了自身的求知欲之外,让这一切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她申请的国际学校看重申请者身上的社会属性,包括对公民身份和自己所在社会的了解。程意参与女性主义活动,去云南做少数民族的田野调查,还有一份严肃且不断增加的阅读清单——这一切会变成某种学历筹码,还是会转换成某种价值观的底色,眼下还远不到判断的时候。程意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她不仅仅是出于好奇而进入各种各样的活动,而是有意识地在进行自我训练。在她看到社会的复杂性的时候,她展现出的是兴趣,而不是畏惧。

我们的聊天就从她如何了解女性主义开始。以下是她的口述,出于阅读需要,上下文有所调整。

参加《囡囝出逃记》试镜

我其实初中一直都以为自己是要参加高考的,但是初三的时候我被(现在的学校)提前录取,就踏上了国际路线。其实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因为申请国外学校并不要求很死的成绩,更看重个人整体发展,也需要你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去了解社会、去读书,这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我小学是寄宿学校,一直没有手机。小学毕业妈妈第一次给我买手机,第一次登录微博,一下子就看到各种很多女性议题。我之前根本就没有想过,比如生活中的歧视、刻板印象。当时我就有关注,还有一些人会介绍书或者开讲座,我就很崇拜她们,经常跟她们聊天之后,这样才有更深入的了解。

微博上各种社会事件,热搜里的杀人案等等,最让我感兴趣的、能让我共情的,都是我身为一个女性,在看到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那种事件)。然后从来没意识到女性在社会中会有比较大的风险、歧视和伤害。

当意识到可能我也会经历这种事情的时候,我其实是一个非常震撼的状态,所以这也激发了我的兴趣。想去学习它,也许这就是契机,其实到底是哪一个社会事件,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

高一我才开始看女性主义相关的书籍,关注一些博主。这个话题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其实是我的同学。因为身边的同学都要走国际路线,他们对女性主义这个话题已经了解得比较深刻了,我经常去听学校里他们的讲座。因为我是人文班,班里有两位女同学上学期每天下课都在我们旁边一个小教室办“酷儿理论和女性主义研究“的讲座。我每天都去听,觉得收获非常大。

高一上学期我读了一本书,叫《第二性》,波伏娃写的。然后我其实自己也有公众号,在上面写了两期书评,因为它带给我很多全新概念。这些都是积淀。女性主义公众号推荐了很多活动,一开始我是被文章吸引,我其实也没有想到能参与到活动里。

上高中之前,我就像普通初中生一样看看小说。我很喜欢科幻文学,但上高中之后就收获到了很多的信息,对我来说是比较大的拐点。周边的人都有非常大的变化,我跟他们讲谈收获非常大,对我造成非常大的改变。

其中我就发现我喜欢读哲学、社会学这种非常像教科书,或者反正就是在阐释一个东西的那种。比如黑格尔,一页纸你可能会读半个小时,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在深度阅读中,其实你能理解读一个故事理解不了的东西。我也很喜欢逻辑。波伏娃说女性主义、第二性,它并不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对社会的控诉,而是在非常理性地分析社会结构,女性是如何被社会塑造的。我很希望通过这种逻辑去思考。

我初中没有特别多的朋友,因为我没有办法和他们去交流,当时喜欢的科幻片、音乐、明星或者偶像其实都偏欧美那边。(上这个高中)可能是一个契机。也是我妈妈帮我去了解了一下学校,让我填的申请。

我觉得我妈妈是希望我去体验那些新的东西,因为她从小就没有出过国,也没有基本没有出过北京这个城市,所以她希望我获得一个见识世界的机会,然后选择我应该留在哪里……我妈妈是很感性的人……我爸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他是工程师。我妈妈非常喜欢宗教这些类型的书,我会给他推荐我们学校推荐的书,因为我们学校有人去学宗教,然后我就会问问他们,你们最近在读什么书,然后拿到书单分享给妈妈。比如说您知道一本书叫《金枝》吗?对,人类学的书。我推荐我妈妈看,她就喜欢。

其实我觉得我就相当于我妈妈的(另一个)高中。我通过进入高中,然后去学习到这些新的东西,然后回来再跟她讲。按照她的原话说,她重新活了一遍。

我初中很普通,北京有一个政策是派位,就是随机被分到一个学校。我的初中西城区倒数第二。但是因为大家都是随机派的,里面也有很有趣的人。因为我在接触国外教育,同时之前也接触国内教育,所以我能清楚看到这两种教育的区别。

我觉得其实都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中性的选择。但是像美国这种申请,它鼓励你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如说我现在干的所有事情,最后要落实到我的申请文书上面。会有一些问题,比如说高中暑假做了什么。这个问题中就是让你表达你做了哪些对社会有用的事情,认识到了哪些人,或者你帮助到了什么事情。这就是一种理念,我认为我是比较适配这种理念的人。

去年暑假,我跟着一个人类学教授,和十几个和我差不多的同学,去云南景迈山针对少数民族调查他们的文化。我去这个活动的目的,一开始其实是因为我对人类学非常感兴趣,但之前没有任何渠道接触,它对我来说是非常空的概念,所以我急需实际、快速地体验它,快速吸收,就去了两周。在这两周中疯狂沟通,了解到底什么是人类学。它的目的、它的基础到底是什么。

我们主要研究布朗族。很小的一个民族,从傣族分过来。因为他们被山隔开,就分成了傣族和布朗。在云南普洱市,卖普洱茶的普洱。

在普洱做布朗族田野

我能去这个活动是因为和老师交流,老师推荐我去柳荫书院,它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文气息的小书院,里面会讲各种小众的,比如说像拉丁文这样的课。我就去柳荫书院去找那里的老师,对,一个校外的机构。基本上国际部好多人文学生都会被推荐到这个学校。

它很有意思,但基本上不做宣传,就靠人推荐进去。我觉得它哪点都好,就是非常贵。我经常能感觉到身边的人非常贵,各种出国相关的事情都很贵。它其实是针对中产阶级上层的子女,想去国外学习类似的东西,就先去这里了解。所以我们这次田野的时候,里面也跟着一些家长。就大家刻板印象中的富婆的样子。对,但是看起来就没有很俗气,是比较有修养的那种。

我每天进一个寨子,去采访一整天,晚上回来和大家一起聊稿,再写稿写到凌晨。有一周,五个工作日我一共就睡了 10 个小时,特别累,但回来才能补觉,因为那是一个实地活动,得抓紧这个机会。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去采访一个人。我很喜欢不同的人,也很喜欢聊天,所以这对我应该不算特别大的挑战。我并不是很喜欢像同学们一样去聊当地很有名的大祭祀或者之类的人,我更偏向于小孩、普通人家的老人,他们甚至都不太会汉语,但是我觉得在艰难的沟通过程中,能收获挺多的东西,比如说他们对自己的认知,非常诚恳,没有被雕琢。

第一天晚上,我们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几个同学就讨论了好久。就大家讨论说,我们这个活动是一个他者视角去记录文化,但是心态上我们其实是高高在上的外族人,然后去审视他们这些文化。比如我们说“文化在消亡”,但其实并没有任何文化是真正消亡的,它只是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只不过在他者的视角上看,这个文化是在消亡的。

是的,所以我们有经常有这种疑惑,再加上他们在跟我们演——其实我能察觉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太喜欢和大祭司去聊,因为他们当地是卖茶叶为生的,他们需要依赖文化为茶叶增加底蕴,这样卖的价钱会更贵一点……所以这就造成了错觉,就是他们只有茶文化。但是我在跟其他人去聊的时候发现并不是这样。因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当地很多文化被摧毁,所以他们可以复兴的主要还是茶。

我申请方向是纯艺术。它并不是画画,或者什么动画制作,而是一个非常广的东西……它其实是一个提出问题的过程。其他学科解决问题,纯艺术提出问题。它通过作品向大家反映一个社会的问题,所以需要非常多的文化沉淀,以及你要有想表达的东西。所以之前我探索的女性主义、人类学,其实都是为我这些艺术创作去提供思维方式,我觉得学了之后我创作的东西可能就和之前不一样了。

人类学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学科,它需要你把所有东西都投入进去,在一个地方待很久很久。其实我们申请学校的文书就是非虚构写作,它并不要求你把东西列出来,而是让你讲一个故事。像今年寒假我其实又回到山里,前期我做了很多准备,我想用一周时间拍一个人类学微电影,非常小,是和同学合作的。我们相当于每人拍一分钟,最后合成一个十几分钟的小电影。

之前说当地文化因为文化大革命被摧毁了,布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语言。他们的文字语言都是傣语。所以他们缺少对文化的记录。所以我这次过去是给他们新建一个文化传承馆,在他们寺庙中设计一个壁画,那壁画其实讲的就是他们的历史。

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有开门节和关门节。开门节那天的舞蹈非常有趣……然后有一幅画就讲整个队伍跳舞的场景……其实壁画是一个非常大的项目,传承馆还没有开始建,我只是去交流沟通。传承馆的负责人是当地的头人,他给我介绍大概要画哪几张壁画,然后他说要画什么,然后我就画什么,然后画出来给他看,看他满不满意,然后最后协调沟通出一个结果。

我们有一个群,都是想画壁画的同学,目前人还很少。然后大多数人比我年龄还小,他们其实还有时间去等壁画馆去建好,做前期的调查,然后再投入到绘画。我也许要上完大学之后才可以回来参与。我目前负责的是前期信息收集,打一个基础。你说这些布朗族的人?他们对我其实并不太感兴趣。哈哈。


Q:你最近在做什么有趣的事情?

A:一个小讲座,主题是动物伦理学。是两个同学合作。我是申请艺术,然后他是申请生物,这是我们共同的兴趣。伦理学其实是哲学的一个范畴,里面有很多逻辑思维,我都很感兴趣。

Q:有趣的地方是什么呢?

A:做这个的初衷,是最近美国环境运动,那个往画上扔臭鸡蛋或者颜料的。在中国大家都在骂这个事件……我希望我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思考他们为何去做这样行为,为什么他们即使遭到逮捕也要去做。他们肯定会有一个更底层的逻辑在里面。

为什么那些素食主义者即使想吃肉也不去吃,他们的底层逻辑在哪里?我们应不应该也像他们那样去做?我现在不了解。如果我了解了,是不是我也要去做素食主义者?其实我是想让同学们对这种社会议题有最基础的了解,以客观的态度去看,而不是直接骂。

Q:那你现在觉得苦恼的东西是什么,或者觉得棘手的?

A:苦恼的事情……其实我爸经常问我提这个问题,因为他总想帮我解决,但是我每次都得想一想。

其实是有的……我觉得真正让我苦恼是去国外去学艺术,首先就非常费钱,而且感觉没有什么前途。学个计算机好像还有点竞争力,学个艺术没有竞争力的,国外的人从小都学艺术。但父母非常支持我,我压力其实挺大的,因为我想去回应他们的支持。一开始我父母其实有很大争论,他们并不是不支持我去学艺术,而是担心,你如果把一个东西当成行业的话,其实会对折损你的爱好,因为你其实并不能去干你真的想做的事情……所以我也会担心。

Q:那你会推荐什么人来接力?

A:《囡囝出逃记》的导演姐姐,她也想知道我对这个世界的想法,因为他们想做一期播客。她说自己年纪很大,其实也只是 90 后而已,只是开个玩笑。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年轻人在社会上生活的一个状态,很有意思。


欢迎你带着好奇心阅读小鸟文学

小鸟文学是个独立 App,它的表达在不停变化,认识它的人都有不同的机缘。此前你可能会从各种短篇小说、长篇访谈,人类学田野笔记或者和它的前身《好奇心日报》的联系认识到它,如今它还在持续作出调整。不过它的价值观一以贯之: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保持距离,与此同时又不会袖手旁观。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应用商店搜索“小鸟文学”,安卓手机也可以通过官方网站下载 APK 

联系我们:info@aves.art 或新浪微博、豆瓣 @小鸟文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