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nosure
cynosure

{Life} 嘉義小旅行- 舊美好之茶會到底在幹嘛(下)

這一切的一切,或許會讓你的味覺記憶湧上來,開始回顧自己喝過的不同年份的同款茶;或許你與此茶乃人生初見,是自懵懂的境地慢步走至開化。茶本身的滋味也可能使你猶如置身麥草花田之中、山野雲霧之上,也有可能這一杯杯下來,實則沒給你驚艷印象,反倒是為茶點心折腰,甚至與隔壁的茶客一見如故。

也許有人會問,茶會到底在幹什麼呢?喝茶不就是把水煮沸,然後開始泡,人多時吆喝一下、板凳一拉,嗑點瓜子咬點脆花生…

上述情景當然有它的實趣,不過用上茶會二字,一般要講究更多儀式與美感。茶湯本身的表現很重要,預先設定的主題能精心洗練地呈現,也是重點與挑戰。

私以為中國宋朝時文人雅士口中的四藝-「焚香、掛畫、插花、點茶」,或可說是賞茶與茶會的起始元素,氣氛好時,不免要吟詩作對、臨江載舞、對月邀歌(最近中國劇《夢華錄》可作一參考);日本茶道中,茶會就是喫茶的敘會,形式與規則嚴謹肅重,席間佐以茶食、和菓子,且伴隨著欣賞因季節更迭而變化的庭園、茶道具、掛畫等(電影《日日是好日》描寫得頗詳盡)。總而言之,用粗淺白話說,茶會就是以茶會客。與來到現場的人,一起賞茶,靜心品嚐從茶延伸出來的生活美與藝術美。

那麼,要怎麼做到靜心品嚐?

泡茶的人要靜,客人才能靜,但這是怎麼做到的呢?以及,難道茶會都要坐如鐘般一板一眼、不苟言笑?還有,有些泡茶人姿態百般做作,先別說茶湯好壞,光視覺上就讓人背脊發涼,這茶會難道不是另類的折磨嗎?再者,為什麼要把喝茶弄得這麼藝術化、這麼修身養性、這麼高大上呢(有的茶學家還要求學生修習琴棋書畫呢)?人生在世要遵循的規則已經很多很卷了,輕鬆喝不好嗎?

以上的質問我都有過,但不適合在這此班門弄斧地作答,我自己也才剛學步。

我只能跟大家分享,不妨先把那些可畏的字眼(例如「藝術」跟「美學」、甚至「修身養性」、「靜心修禪」等)拋開。我個人傾向把茶會看作是一席邀請人們前來高度敞開五感的體驗會。

茶會跟派對一樣,關乎茶事主人的設定。可以盛裝可以極簡,有時疏闊有時矜貴。席地而坐的山林席,趣味並不亞於絲竹繚繞的貴賓室。這部分並無絕對是與非。可以的話,我偏好鬆弛卻不輕浮,端正而不扭捏,沉靜多於喧噪,優雅但不傲岸。

當你發現自己進入一茶會,先是被某種演奏會即將開始前的緊繃感包圍住,然後又不自覺緩下呼吸,你的身心應已開始準備,要喝今日的這壺茶。

很快地,你會去觀察眼前茶席的擺設,是素樸、清麗、還是粗獷、靡奢。你會期待著今天會配什麼點心呢?葷的素的還是甜的?水瓶中插的花從哪裡摘下?也是茶會主人插的嗎?

你會去注意風爐上冒煙的陶壺,聽見連珠般的撲騰聲(日本茶道還有所謂釜之六音);然後,在主人的引導與安置下,隨他凝神行茶。你定定心神,接手他送來的茶湯,仔細地啜飲,讓它在口中稍稍翻滾,你聞湯面香、掛杯香… 隨著時間流逝,喝第一沖、第二沖、第三沖…

這一切的一切,或許會讓你的味覺記憶湧上來,開始回顧自己喝過的不同年份的同款茶;或許你與此茶乃人生初見,是自懵懂的境地慢步走至開化。茶本身的滋味也可能使你猶如置身麥草花田之中、山野雲霧之上,也有可能這一杯杯下來,實則沒給你驚艷印象,反倒是為茶點心折腰,甚至與隔壁的茶客一見如故。

各種或許,各種感官的運用與體會,各種與茶有關、或徐徐偏遠而無關的事物。從茶會之始、至尾、乃至於離去後的回味,可能斷得乾淨俐落,也可能餘韻裊裊。不管怎樣,點滴在心頭,都會是次一期一會的獨特經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