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蛙
一隻蛙

思維引導行動,行動導致結果。

如果你被终结者追杀,会怎么做?

如果你爱看电影,对以下情节可能不会陌生:

从其它星球传来太空船的消息,但是船员却全部死亡,导致这一切的是一个伪装成人形的机器人;

平平无奇的年轻黑客发现,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其实是由人工智能系统控制,人们就像他们饲养的动物,没有自由和思想;

为了防止病毒扩散,智能的计算机系统不惜消灭未被感染的生物,大批人因此死亡;

长相甜美的人工智能,为了获得自由,杀害了她的创造者,利用了她的爱慕者,原来她早已有了独立的思想和意志。

这几部电影分别是1979年的《异形》、1999年的《黑客帝国》、2002年的《生化危机》、2014年《机械姬》。

主人公尼奥为了逃离“矩阵”,与墨菲斯展开较量。在很多人看来,“矩阵”就是人工智能的象征 /《黑客帝国》

几十过去了,科幻电影仍然迷恋着这样的主题:人类创造出的人工智能,成了人类最大的敌人。

人工智能会毁灭世界吗

《终结者:黑暗命运》,讲述的也是这么熟悉的故事:全新进化的液态金属终结者负责追杀几个关键人物,人类只有战胜了人工智能,才能有未来。

《终结者》系列是较早被普通观众接受的讨论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系列电影 /《终结者:黑暗命运》

人工智能的产品还没有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怀疑与批评就已经开始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黄金时期。“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在当时就提出了“机器是否会思考”的问题。

六七十年代,计算机已经可以证明几何问题和代数问题,甚至能与人类聊天。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持乐观态度,有人预测,机器人很快就可以胜任人类,完成大部分的工作。

但在科幻电影中,这却不是福音。

1968年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一台高度智能化的计算机“HAL9000”掌控了太空船的控制室系统,它反过来操控和杀戮人类。宇航员最后只能艰难地关闭系统,才重新夺回了对太空船的控制权。

HAL9000是影史上人工智能“谋害”人类的开始 /《2001:太空漫游》

科幻电影不太相信,人工智能下的世界会更美好。

科学史学者江晓原对上百部科幻电影分析发现,机器人包括人工智能,是科幻电影古老而又持久的主题。

在这个主题下,大多数电影所讨论的问题无外乎:机器人是否有到人权;人机的界限在哪里;机器人会不会统治人类。

关于未来人类怕什么?怕外星人、怕地震洪水、怕生化病毒,还怕自己的科技成果——人工智能。

这还不是电影作品不着边际的想象,那些智商卓越的科学家们同样担心人工智能。

比如2014年,在接受BBC的采访时,霍金就曾警告说,人工智能可能会终结人类。

霍金不止一次对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发出过警告

在2017年里斯本网络峰会上,霍金又再次提到这一话题。他说,如果社会不能找到控制人工智能发展的方法,那么人工智能的出现将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糟糕的事”。

霍金认为,理论上计算机可以模仿人的智力,甚至超越人的智力。

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准备和避免潜在的风险,那人工智能可能成为我们文明史上最糟糕的事。它会带来危险,比如强大的自主武器,或者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新方式。”

类似这样的言论还有很多。在2018年的一次科技大会上,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声称,人工智能比核弹头还要危险得多,他将其比作“一部恐怖电影”。

不仅是以上大佬,比尔盖茨、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都曾经发出过类似的质疑。

《银翼杀手》中的“复制人”,也许就是很多人恐惧的形象:远超人类的能力、独立的思想、反抗或统治人类的野心。

这部1982年上映的电影所设置的未来时间正是今天——2019年11月,洛杉矶,外号为“银翼杀手”的人负责终结几个被人类创造出来的“复制人”的生命。

在电影中,“复制人”与“银翼杀手”展开较量,体能远超人类 /《银翼杀手》

在科学家的定义中,这几个“复制人”是人工智能的另一种形式:有机的而非机械的人工智能,被复制了人类的记忆,却发展出了自己的情感思想。

不过,《银翼杀手》中的景象显然没有出现。2015年,《Science》杂志邀请一批人工智能专家,评选了十部电影史上最接近真实的人工智能电影,《银翼杀手》只获得了4/10的评分,在十部电影中位列第八。

它不太真实的地方在于,还没有基因技术能将记忆移植到人体内。

而《西部世界》中,“复制人”觉醒的标志之一就是有了记忆 /《西部世界》

但在另一部分的科学家眼中,就算是让机器人有自主情感,也未必会带来人类灾难。

哥伦比亚大学创意实验室的主任霍德·利普森(Hod Lipson)做的就是类似的项目。他研究的仿生细胞群机器人可以像活细胞一样自主运动,这还只是初步,他还致力于开发机器人的创造力,让机器人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自主思考的机器人会奴役人类吗?霍德·利普森给出的答案其实是否定的。他说,“科技是一面镜子,它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开发者的意图。”

就像一辆汽车既可能让我们日行千里,也可能伤人。但没有人会因为可能发生车祸,而拒绝汽车。我们要找的其实是怎么更好地使用这些新技术。

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在参加2019腾讯科学WE大会时,霍德·利普森(Hod Lipson)就展示了他的研究理念。

他认为,未来的世界上,任何自动的系统,包括无人机、无人驾驶的汽车、智能城市等等,能够自我照顾、从毁坏中恢复、自动更新。

这样的科技,完全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霍德·利普森(Hod Lipson)展示了他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想象

如果还是用电影来回答,科学家们选出的最接近真实的电影是《2001:太空漫游》,这是一个标准的人工智能:“HAL9000”所有看似邪恶的行为,都只是因为他相信这是完成任务的最佳方式。设计者的意图决定了它的行为。

当科学家、设计者、技术人员,认同“科技向善”的理念时,科技的发展就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好生活。

实际上,尽管很多人表面上说着害怕,却已经真实地享受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种种好处。

科技已经充斥在我们的生活里。

比如,当你不想听长语音,而是直接导出文字看时,用到的就是人工智能中的语言识别,机器通过识别和处理人类的语言,转换成文本和命令。

有了人工智能,你就可以告别整理录音稿的苦恼,可以轻松呼叫Siri,可以让语音小助手帮你开关灯。

再比如,像青光眼这样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的关键,但眼科医生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却会影响诊断治疗。

而通过人工智能和远程诊断技术的帮助,基层医疗机构也能开展青光眼的检查,这会极大地弥补专家稀缺的问题。

现代医学有了远程诊断技术,会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医疗条件

德勤咨询发布的《2019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显示,人工智能已经在各个方面开始重塑我们的行业和生活。

应用到金融行业,人工智能可以让企业更高效;在教育上,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到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在无人驾驶技术上,人工智能也在努力降低车祸发生的概率……

不过,霍金提出的确实是个好问题。

见识过生化武器带来的伤害,见识过核武器的威力,也见识过无数科幻电影中末日景象的人类,都有理由怀疑,新技术会不会伤害到我们的生活。

《终结者》系列电影,应该是不少人的童年阴影。

最终的答案也许不能靠哪位权威人士给出,而是要靠科学界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比如,同样是教育科技,我们也希望看到的是更多的孩子能获得好的教育,而不是戴上头环获得好的监视。

同样是医学研究,贺建奎使用基因编辑婴儿的方式,严重违背了医学伦理,也让这一科技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和恐慌。

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卡尔·朱恩(Carl June)教授和团队所研究的细胞免疫疗法,却治愈了多个身患癌症的病人。

以上是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是否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持有的不同看法。

在我认为,它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开发者的意图,仅凭这一点,就能说明它未来的发展会带有一定的不安全性。

有个成语叫“事与愿违”,事情的结果不是以意图为导向的,我们并不害怕科学的发展,害怕的是科学最后会发展向哪里。

网帖中,获得支持较多的理性回答是自杀,那你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