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ceChan
HoraceChan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2019 年度我最喜愛的 10 部電影


    2019 年香港人鬥志旺盛,唯身心俱疲,不像以往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看電影,但生於亂世,有更多比看電影重要的事,也不必感歎。數一數,上年共看了 128 部戲,遠少於前兩年,當中 77 部首輪電影,51 部昔日影片。簡單回顧,也未能消化、整理出多少心得;以下只論主觀喜好,排名也無關優劣。一如以往,許多前一年上映的電影到上年才有機會看到,但也計入上年片單;至於上年度許多重要作品,尚未有機會一睹(包括歐洲三大影展的得獎作和奧斯卡爭標份子,還有世界各地的好作品),希望能在 2020 年看到吧。

10、《毒行俠》(The Mule,dir: Clint Eastwood,2018)

    奇連伊士活真厲害,這年不少評論家很有可能會選兩部他的作品為年度十大。節錄當時寫的感想︰「老而彌堅、舉重若輕、細膩雋永,這些形容詞,用在他耄耋之年的作品,全都不為過。……劇情數處出其不意的轉向,卻完全沒有扭橋做作,看到最後,似乎太過平淡,但奇連伊士活想說的,不是毒品害人、貪婪毀人,而是如何成為一個人,怎樣做一個『家人』而已。回首、認錯、承責、道歉、親情、慾念、名利、道德……這部戲看似沒說太多事,但其實說得比誰都深刻、豐富呢。」執筆時才看到《李察朱維爾:驚世疑案》(Richard Jewell,2019),已算進 2020 年的觀影紀錄了,同樣紮實、複雜,本地觀眾或會簡化為「藍絲反被警欺」的故事去討論,但奇連伊士活藉此討論人性的盲目、傳媒之嗜血、官僚的頑腐,還有美國政治與文化塑造出來的兩極意識形態,都不易也不該化約,眾演員的表現更是應得獎項肯定,但我稍嫌結尾去得匆匆,配角們黑白也略生硬二分些,對真實的女記者更有誣衊剝削之嫌,故此縱使同樣厲害,卻不會選入十大了。

9、《上流寄生族》(Parasite,奉俊昊導演,2019)

    有要求的觀眾,或會批評影片描寫階級分野時過於外顯、分明,未能深入現實社會互相影響和依存的關係,所謂的激進,其實未能脫出既有系統的視角,這無疑是對的,但作為黑色幽默作品,我認為《上流》在揭示社會問題上的努力已非泛泛,不算淺薄。事實上,欣賞《上流》,是因為奉俊昊確實已將雅俗共賞做到妙到毫巔的地步,而又不失思想深度;節奏的操控、空間的運用,精準而富意涵,都是當代一流,在失控的邊緣踩著鋼線,卻顯得自信輕鬆,亦不必像朴贊郁般逐漸只求語不驚人誓不休。我們都期望奉俊昊能重返《殺人回憶》(Memories of Murder,2003)般的傑作高峰,但那誠然不易,《上流》當然不算他最好的作品,但已值得列入年度十大有餘。

8、《情迷紐約下雨天》(A Rainy Day in New York,dir: Woody Allen,2019)

    活地亞倫依舊精彩。整體雖不如前作《奇幻摩天輪》(Wonder Wheel,2017)的成熟細膩、調度複雜,也稍嫌攝影大師史托拉羅(Vittorio Storaro)這次玩得太盡,但仍是賞心悅目,揮灑自如。添麥菲查洛美與莎蓮娜高美絲看似極不搭配,但大抵更符合影片離合難料的意旨。「甜茶」自彈自唱的一段固然迷死男女觀眾(值得留意的是導演如何運用上下層空間與剪接),但我更記憶深刻的是他獨自喝酒,喃喃自語從前看《舊恨新歡》(Out of the Past,1947)的感歎,哈哈哈,很活地亞倫式的拋書袋,但我明白,十年前的我也許是這個樣子,只是我不過是個死宅,甜茶卻是甜茶。另,誠意推薦大家看黑色電影(Film Noir)傑作《舊恨新歡》,甜茶在戲裡獨自喝酒竟遇上金髮美女(卻原來是高級應召女郎),活地亞倫寫到這兒肯定在偷笑吧。

7、《走佬阿媽》(Where'd You Go, Bernadette,dir: Richard Linklater,2019)

    在香港上映時間很短,太可惜了,不過大家那時候也沒心情看戲吧。這是今年相對少人談到的佳作。當時曾這樣寫過︰「人永遠沒辦法完全互相理解,這是無數衝突和遺憾的根源,但永遠值得去嘗試呢:“Just because it's complicated, just because you think you can't ever know everything about another person, it doesn't mean you can't try.” 在影片中段,姬蒂白蘭芝對女兒解釋為何覺得生活很難、為何不願面對他人,就是因為受不了『人生的平庸』(the banality of life),但她又說這不代表應放棄尋覓細味生命的美好,即使只有片刻(大意),原著小說沒有後一句,李察連利加補上這一筆,對人生的看法,可謂一以貫之,從未變改呢。成年人也要成長,也都是這樣長大的啊。」

6、《影像書》(The Image Book,dir: Jean-Luc Godard,2018)

    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時看的,那時社會還有喘息空間,但一晚趕幾場,結果在戲院裡睡了三分之一,然而依然震撼。記得那晚先看華妲(Agnès Varda)的《艾麗絲說華妲》(Varda by Agnès,2019),接著再看高達,前者娓娓道來,回顧平生,一以貫之的幽默、睿智、嚮往自由;後者繼續關注影像、歷史與真實的可能關係,延續他近年來對被西方忽略的世界的注視,風格始終艱難晦澀。晚期高達從不易啃,也不敢說有何心得,有不少朋友都選之為年度十大,說得更透徹精闢,我就不好獻醜了(當時寫過幾句,但很粗淺),只能說最近多看了一兩部高達近二十年的作品,反而覺得也沒必要刻意去挑讀解碼,順其自然、能懂就懂就好。看《影像書》,就以開首的 “To think with (one's) hands" 開啟想像和思考吧。高達與華妲早已不相往來,但同樣以「手」思考—例如《拾穗者與我》(The Gleaners and I,2000)—高達尚在「革命」,無奈華妲已然西去。巧合而遺憾地,就是在香港看《艾麗絲說華妲》後的翌日,就傳來了華妲離世的消息。


5、《睡王子的快樂傳說》(Happy as Lazzaro,dir: Alice Rohrwacher,2018)

    觀影後曾這樣寫︰「“Human beings are like animals. Set them free and they realize they are slaves locked in their own misery. Right now, they suffer, but they don't know. I exploit them, they exploit that poor man. It's a chain reaction that can't be stopped." 看《睡王子的快樂傳說》,最不能忘懷的對白,是煙草奸商的自白。這段說話從另一角度看,引申聯想,正指出了有很多人寧願不要自由,原因就是不能接受自己是奴隸的事實。層層剝削,欺壓說真話的人、行仁善的人,只求一己安穩,最終只會發現終生囚在痛苦中。扯遠地說,不少人遁入思想塢堡,欲避苻秦,自以為住在桃花源,卻不知早已昧於世情,猶責怪指出真相的人,其實完全沒有脫離強秦意識形態的影響,實可憐又可恨。當然,堡內制度可惡,堡外制度也在殺人,睡王子的結局令人扼腕。問題是,我們不是睡王子般的聖人,要以怎樣的態度活下去,而不甘於/才不至於做裝睡的人?」另,同樣以宗教故事為創作意念,這年還有奥山大史導演的《耶穌真係落咗嚟》(Jesus,2018)很值得討論,只是未若本片精妙,之前寫過一篇影話,在此不贅了

4、《愛爾蘭人》(The Irishman,dir: Martin Scorsese,2019)

    與《浴火》並列全年最佳。有報道指少於兩成人能在 Netfix 放映首日一口氣看完三個半小時的全片——此作未能在廣大戲院公映,著實可惜,但如沒有這平台,史高西斯也可能無法集資圓願,這是很可歎的。倘若這真的是史高西斯的封鏡之作(當然不希望),確也是無憾了——能夠將自己數十年來發展的風格、關注的人物、熟稔的題材,在幾部個人(也屬影史)傑作之上再總結、升華、提煉至這個地步,深入呈現一個藝術家在晚年對歷史、功過、孤寂、死亡的感受和思考(老馬在近期的訪問中也常提到對「死亡」的準備),儘管有不理想處(最明顯者如眾主角演年輕時代的老態),仍可視為接近完美的作品。不完美,卻富人性;去鋒芒,更見內斂沉實。在此隨便挑兩點對照。《盜亦有盜》(Goodfellas,1990)常被提起的是男主角帶女伴去餐館的數分鐘複雜長時間鏡頭,那是非常張揚自信的手筆,既是駕馭劇組、調度構思的才華表現,也能顯出角色的意氣風發地位、性格和心態,如今已是典範教材,《愛爾蘭人》比較外顯的長時間鏡頭,可數中段的暗殺場面,黑幫在商戶間穿梭交替,但已無昔日寫黑幫耀武揚威的習氣(也可對比《盜亦有道》接連幾組拍被暗殺的死屍的 dolly zoom in 鏡頭),最後甚至不直接拍殺人,鏡頭停在櫥窗飾花(令人想起《迷魂記》跟蹤金露華去花店一幕),史高西斯對暴力的拍法,顯已經過沉澱。又如「眼神」。《盜亦有盜》常被提及的是羅拔迪尼路那段殺機暗露的奸險眼神,演技登峰造極,但相對外露;到了《愛爾蘭人》,女兒的凝視才是主旨核心,正如家明所說的,是「一股無聲的道德監察力量」,不再濃筆著跡,卻是觀照人世,深刻難忘。批評史高西斯忽視女性角色或描寫帶偏見者,可以休矣。

3、《大象席地而坐》(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胡波導演,2018)

    讀胡遷《大裂》,心情其實很不舒服,大抵自己的性格、思想與經歷都與作者相去頗遠吧,但一讀難忘,那挖到灰暗深處的文字,就像有個黑洞,會把人吸進去。《大象席地而坐》雖與其文字一脈相承,有趣地我認為頗有不同,反而令我更感興味。讀《大裂》,入荒林、去沙漠、挖地洞,那種荒誕孤絕,像陷入流沙抓住繩子死扯而難上的感受,自己的想像,其實是貝拉塔爾《撒旦探戈》(Sátántangó,1994)那群走到世界盡頭兀自重覆跳舞狂歡者,來到畢贛《地球最後的夜晚》(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2018)後段那個謎宮般的中國村子一樣(討厭《地球》,正是在於畢贛有這種創造夢境的才華,卻只用來拍仿王家衛與塔可夫斯基的自我沉溺),彷彿一切都沒有意義;《大象席地而坐》呢,卻是更富細節更有實感的現世,每句對白每次獨行,滄桑寂寞得要滴出血來,但內裡乃有真情在。「人活著呀!是不會好的。會一直痛苦,一直痛苦,從出生的時候開始就一直痛苦。以為換了一個地方會好,好個屁呀!會在新的地方痛苦,明白嗎?」「你可以去任何地方,到了就發現,沒什麼不一樣。」——真的嗎?最後他們還是去了,導演的態度並非全無希望。我最喜歡的王家衛作品《東邪西毒》(Ashes of Time,1994)中歐陽鋒說「每個人都會經過這個階段,見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後面是什麼。我很想告訴他,可能翻過山後面,你會發現沒什麼特別。回望之下,可能會覺得這一邊更好」,洪七明白的,還是他還是帶著妻子去了。《大象》有很豐富的含義,可作不同的解讀,但只談主觀,你會怎樣想,端乎你是西毒還是北丐而已。另,岔開一筆,若論香港電影,這年最滿意的是陳小娟導演《淪落人》(Still Human,2019),但未到十大至愛的程度,至於白雪導演的《過春天》(The Crossing,2018),極有討論價值,然而同樣談不上有多喜惡。可惜的是仍未有時間看那幾部仍只有優先場、特別場的來屆香港金像獎大熱影片,暫無法討論了。

2、《浴火的少女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dir: Céline Sciamma,2019)

    全年最佳。一直未有時間去寫,寫過這篇十大至愛後,再嘗試述說自己對《浴火》的感受和想法吧。在此先談別的。起初影片上映時,還怕因為當前時局,而片商在聖誕假期又多會讓路與商業大片,會令香港觀眾忽略了此佳作,但大家奔走相告,不少朋友都趕去觀賞,還引起一輪正反觀感的爭議,而且至今尚未落畫,也算是意外地成功了。與不同友人閒聊時,只就網友圈子去觀察,以最簡化的刻板二分印象去談,似乎偏感性的朋友較喜愛《浴火》,重知性的朋友則相對有保留。三言兩語,並非結論,當然只是刻板印象,而且很容易找到反例,但也不妨用來開啟話題。這一兩日有持不同立場的朋友都寫到《浴火》,談到創作目的與評論取態的問題,讀著讀著,自己有點不成熟的意見,已超出《浴火》本身。每部作品的創作目的、每個人的欣賞角度都有不同(而且都可以隨時流動),對我來說,「感動」是閱讀和創作的一大原動力,只是我們不應以個人經驗為唯一的通道去批評作品而已。有些朋友表示影片「無法感動」自己,卻又希望有人解釋作品的妙處,其實正可以是「理性討論」的開端,並不代表其人只憑經驗做出判斷(除非之後只是一味以「無法感動」否定種種優點的論證);強調「理性討論」,卻也不應忽略個人感知力的重要,而且藝術上的知性衝擊,往往由觀賞時直觀感受出發。例如關於《浴火》的男性描寫,有論者認為「沒有男人的世界,不代表親密關係就得到自由」的,影片「沒有男人,沒有長輩,大家就得到解放」是悲觀的不合理寫法;也有認為三位女性角色「同樣受到了男性的限制。他們不必出場,他們的力量和壓迫無處不在」並可引出「女性個體應該追求什麼?」的詰問,很有力量,我是較同意後者的分析的,然而單單看懂了影片在這方面的意涵(甚至可視為超越同類作品之處),不等於這就是一部「好作品」,倘若影片拍不出兩位主角的熾熱愛火與含淚遺憾(對,也就是故事表層的通俗面向),沒有強烈的「感動」(敘事片當然不一定只以能否激起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為討論標準,但顯然本片並非有意在這方面破格。是克制,而非抽離),這些解讀再有意涵,也根本難以著根。《浴火的少女畫像》是將愛到死去活來的感情收攝到一頁書影,一首音樂的記念與牽掛去的刻骨銘心,感動與否就只隔薄薄的一線,可以很主觀,但正如神話中的奧菲斯為何要回頭,又豈能只以理性討論?

1、《極速傳奇:福特決戰法拉利》(Ford v Ferrari,dir: James Mangold,2019)

    很個人的選擇。是上乘的商業片,也許不如其餘九部的精彩或富深度,但於我來說莫名感動。朗候活的《一級雙雄》(Rush,2013)導演功力或更深厚,但兩雄相遇惺惺相惜的故事本不新鮮,兩位主角的大起大跌也易令人傾心,《極速》的兩雄拍擋設定縱也不新,人物狀態卻是同類影片中難得的成熟,更堪咀嚼回味。比之導演前作寫英雄遲暮的《盧根》(Logan,2017),本片更見細膩而沉實。《極速》固然有很「卡通」的時刻(如寫大老闆坐跑車奔馳後受不了得像小孩般害怕痛哭),但寫各個人物的職場心態,都很用心(一開始以跟拍長時間鏡頭介紹那營銷經理,還以為他是主角之一,原來只屬大配角;影片中每個人物都至少有一段個人表現時刻,面面俱到),大概是年紀漸長,開始思考事業與人生吧。《極速》較少直接拍賽車競勝,卻寫突破了自己贏了全世界後,要不要違心聽從上頭屈辱指令的掙扎,可謂直透我心。倘要類比,《一級雙雄》像我極愛的動畫《高智能方程式》(Future GPX Cyber Formula)的《ZERO》(1994-1995)系列,《極速傳奇》則似《SIN》(1998-2000)系列,不是指劇情上有多相似,而是人物的心理與處境有相合處。麥迪文與「蝙蝠俠」的演技,當然令人欣賞,名模演美人妻(Caitriona Balfe)也是加分位。難得的是導演還拍出了「詩意」——基斯頓比爾與兒子在賽車跑道上看黃昏談人生的一幕,是我心目中全年最動人的畫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