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ceChan
HoraceChan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一曲迴盪直進心坎,三別錯弄難傳情真——《冷戰戀曲》(Cold War)


《冷戰戀曲》(Cold War,dir: Paweł Pawlikowski,2018)

    一曲迴盪直進心坎,三別錯弄難傳情真。《冷戰戀曲》有口皆碑,但當晚看過優先場,我與同行的影評人和研究者面面相覷︰這樣竟然就是康城影展最佳導演,李滄東未免輸得不值。乘地鐵回家,又碰上相熟的影友,大呼感動,爭辯了好一陣,短短車程,沒談出甚麼來,之後一直也不敢寫,而且也不知該說甚麼,只好說不合口味,滿頭問號。如果不是有這個「冷戰」大背景、導演父母輩的真人真事襯托,這根本就是個無甚可頌的愛情故事,四會三別,確實有些脫俗的處理,例如終幕的「那邊風景更好」,就是近年少見的佳構,但整體上仍只是自以為簡約精煉,其實只是以省略跳躍來掩飾乾癟。當然是非常主觀的感受(也許其實是為人冷漠自我而缺乏感受?),但與幾位朋友的共同看法,就是感受不到男女主角的「愛」。戲言不能當是評論,但朋友笑說那四會三別,每一輪都不過是凝視、接吻、做愛、唱歌、吵鬧、分離,沒有多少心靈交流和生活細節,儘管許多愛情故事,用谷阿莫閱讀法都會變成這模樣,我們不應懶於細讀(事實上已有不少論者分析兩人的離合、矛盾和感情),但《冷戰戀曲》給我們的感覺正是如此,即使冷戰期間冷戰式的愛情,應該仍可有更多平淡日常或幽微曲折的。不過,也得承認,觀眾如對故事的背景不夠理解,就很難體會男女主角的取捨,然而單看表面的線索,確是看不到他倆對波蘭(或故鄉、或親朋、或使命、或藝術追求)有何強烈感情,必須一次又一次(或為棄男或為追女或為其他?)冒死回去;有些歷史細節,例如男主角走過柏林邊境逃出去較自由的國度(也算是早期 Republikflucht 的一部分?),是否真的就像他那般慢步走過去就成?看得搔頭,自也難以投入。也罷,或許我們應該代入導演的「眼睛」——只管迷戀祖安娜古莉(Joanna Kulig)的一張臉就夠了,管故事有沒感情有沒邏輯?眾口皆讚譽本片的攝影,但我實在不明白那 4:3 畫面的用心,這是最能展示側面大特寫之美的比例,但《冷戰戀曲》許多時都將人頭放在畫面一半之下,頭頂空白一片(是為了呈現冷戰的空壓?還是所謂各人頭頂一片天?),甚為浪費,當然,就只有祖安娜古莉,導演的特寫都是留給她的,幾乎要發女神光了,冷戰根本是熱戀。如果要讚本片的攝影,請看看祖安娜古莉最近的彩色時裝訪問片段,《冷戰戀曲》實在將她拍得迷人了十倍,這才是神乎其技。更有趣的花邊新聞,是丹尼波爾(Danny Boyle)看過男主角湯瑪斯高特(Tomasz Kot)的演出,決意如要他執導占士邦電影,就必須請高特當大奸角,片商耍手擰頭,當然不是否定其演技,但單看此片,確實又看不到其邪惡潛力。整部電影最值得發掘的角色,其實是那位不屈從共黨宣傳的原歌舞團女領導,以及那位靠共產生意如魚得水最後還逼得女主角委身的班主;這幾日香港知識份子紛紛在談學人風骨與學術財演之別,這兩個角色剛好給我們不少啟示。聽歌吧,無論喜歡不喜歡這戲,“Two hearts and four dark eyes, oh oh oh",確是很撩人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