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猪提子
大猪提子

大猪提子的打卡处,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我们一起追求「好的意识」。

Kindle 退出中国,却让我越来越少听播客了

「这东西你丢了那么久都没有感觉,那就说明它对你不重要。」

1

当时我也没有预料到这个结果。

6 月 30 日,是亚马逊正式关闭其中国 Kindle 电子书店的日子。Kindle 的撤退有一种如今少见的体面,提前一年告知,并且在今天之后,还留了一年时间让你下载已购电子书,并且把客服和应用商店的 App 再保留一年。

Kindle退出中国,是那种知道迟早会来但来了还是伤心的事。2011 年我刚工作,有了工资,很快就淘了一个美版 Kindle Touch,刷个多看系统。大概用了6年,后期充电口接触不良,用起来不方便但不是官方渠道买的也不好修。再之后就是用提子的 Kindle Paperwhite 了,她不喜欢用,认识我之后变成我在用。她经常给我安利微信读书,我不以为然。

刚毕业那几年看书是主动行为,之后疲过一段,这几年又变了,最大感受是,场景比需求影响更大。

看书最好是有整块的时间,起码是一小整块,碎片化很难受。有小孩之前那两年,我都是上下班地铁上用Kindle。后来回了广州开车通勤,一开始听播客,直到去年春节误打误撞才发觉,微信读书的AI朗读听起来已经相当自然了——16、17年我用喜马拉雅听过几本机读书,感受太差。那时Kindle要走已有端倪,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书在变少,更早收到风声的出版商们正在纷纷迁往微信读书。

几件事凑在一起,我抛弃起Kindle来的速度我自己都怕——168买完年卡能看的确实要比Kindle Unlimited包含的书多太多了,而开车这个场景过于适用听书功能,每天这个排行榜过于满足人的虚荣心。从去年到现在,我大概听了快500个小时,开2倍速,一周平均能听1.5本书。

自此微信读书开始巨幅挤压打开小宇宙的时间。

2

这里没有什么贬低播客的意思,19-21这3年每天听播客的时间很可能都要多过看书,当时工作上也在搞播客制作,自己还要剪。大部分的中午我都会在桂林路的办公园区完成漫长的饭后散步。

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恨不得向身边的当代上班族尤其是亚健康人群推荐这个重生的形态。

看看我2020年在笔记里是怎么写的,看看这硬凑的10个推荐理由:

1,有助于午后散步、健身、跑步或康复,最重要的,克服久坐!

2,播客是一种while式的信息接收,可以同步很多事情,节省时间,或者说更好地利用时间。

3,播客有助于边听边走路边思考。走路不看手机,不做低头族,保护颈椎。

4,适合穿梭在城市中,每天需要很长通勤时间的人。保护眼睛,让它多休息。

5,以前说看书是让你和最有意思的灵魂相遇,播客是一种让你与当下有意思的人的一种相遇。

6,视频丰富,文字准确,播客提供语境、语调和重音,比文字更能传达对话精髓,比视频更省时间。

7,嘉宾说得更自然更真实,不会像文字或者视频可能修饰成分更重,没那么PR。

8,珍惜播客现阶段的审核还没有那么严苛。

9,声音有陪伴感。

10, 图文内容的雷同和模仿,使得选择难度加大,重复性高,劣品率上涨,播客现在这三点有优势。

大部分今天仍算适用。简单说就是两点,对身体好,内容有价值。耳朵的用处被大大忽视了。

直到去年发生改变,如上所说,场景变化是重要原因,但需求影响比重提升。好比我已经很少听音乐了,于我来说:

音乐 = 纯粹的情绪价值。

播客 = 情绪价值+信息价值。

听书 = 纯粹的信息价值。情绪价值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接近于0。

因为我自己参与过单口、对话、群聊、逐字稿朗诵的不同形式播客制作,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用心准备的准确的好,有了一点自己的判断。加上听的时候很爽但过后如果不认真回顾基本就忘,所以这两年我更愿意把信息或知识的接收和消化交给完整的书籍,即便牺牲时效性。有些书虽然被诟病中心思想就那么几句,或者在前言里已经讲了个大致,但却翻来覆去地凑字数的,在听的时候反而还能加强印象。

30多岁了,你觉得时间更重要了,所以在你情绪稳定的时候,结构化的东西就要优于碎片化的东西了。

3

20 年在闲鱼买了个文石 Nova Pro,很漂亮,为了看其他阅读App,用了大半年,Kindle上有些书一直没看完就把它闲置了,过了半年我才意识到家里找不着它了,思来想去只可能落在高铁上,但打电话过去人家说时间过去太久,超出他们失物保管期限了。

作为一个抠抠索索的消费者,丢了一个 1000 来块的文石当然懊恼不已,但提子那时说的话很对,她说这东西你丢了那么久都没有感觉,那就说明它对你不重要。

如果你是今天看到新闻才担心起自己的 Kindle的命运 ,那大概率也是如此,它对你并不重要。

阅读本身是一件私人的事,谁都可以有自己的喜好。我以前无法接收两种极端姿态:一种是「纸质书才香,电子书垃圾」;另一种是「下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但年纪渐长就觉得无所谓了,真正重要的是:你确切知道了对你什么是重要的。

所以不用过于惋惜Kindle,它最多也就是像一个即将移居国外的好朋友,你真想联系还是联系得到的。我也没有要吹微信读书的意思,毕竟AI朗读优势如今也不是什么门槛。外在这些都是虚的,对我来说最大的痛点还是,如何在听完书之后能够更高效更及时地回顾和整理信息,可能高效也不是问题,问题在及时这点上——实在太挑战人性了。

实际上,看书这件事如今确实已变成一种反人性的行为。在写下过去一年多这种习惯转变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只是恰好撞上了对策:首先还是要创造场景,扔到飞机上、开车的时候、散步的时候,当你没办法分心做其他事的场景,让耳朵多做点事;其次要有主动需求,你想获得某方面的信息,想知道某方面的历史,想知道某个人是怎么系统思考的,即便你说你就是想读点无用之书爽一下也行;最后就是要找到一种优越性,在信息形式和渠道如此丰富多元的世界,某个事情通过看书对你而言最有帮助,这就是优越性——不是优越感。

而非什么从小看书形成的习惯,毕竟小红书和抖音实在太容易上头了,不知道也无法预测以后还会变成怎样。

现在做得不够的一点,是在家里拿起一本书的时间太少了,毕竟小孩子都是从模仿做起,即便你用手机或者平板看,他们也还无法直接跟看书这个事联系在一起。我还是希望女儿以后愿意看书的。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