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宗
李英宗

Life is an adventure to be engaged

【閱讀心得】《投資哲人 查理蒙格傳》與《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正確的教育應該是一個提高認知能力的漫長過程,幫助我們化解第一結論偏見(first conclusion bias)

持續參與 楊斯棓 醫師 推廣閱讀所舉辦的徵文活動,

這兩個月的書籍有兩本

《投資哲人 查理蒙格傳》

(Damn Right!)

以及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Poor Charlie’s Almanack: The Wit and Wisdom of Charles T. Munger)

除了是股神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查理.蒙格先生,

生平第一手的採訪傳記外,也包含了他的人生哲學哲學分享。




以下就個人閱讀時所體會到的架構感受,

跟好奇這兩本厚厚的書在講些甚麼的夥伴,

分享我所看到的查理蒙格。



我所看見查理蒙格先生,所做、所想、所建議


一、查理蒙格先生做了些甚麼


從傳記的角度來看,

查理蒙格跟巴菲特一樣,都來自奧馬哈。

被譽為最不凡的心智組合。

不一樣的是,

起先,查理蒙格先生是擔任律師賺取生計。(目的是他迫切的想要獨立)。

過程中接觸了土地開發事業(房地產投資),賺到了第一桶金。

1959年,透過朋友介紹後共進晚餐,是他與巴菲特的命運交會

後來他成為了波克夏海瑟威的副董事長,也是第二大股東。



如同在上次所閱讀的雪球一書所提,

巴菲特受過正式的商業與金融訓練,

但相對缺乏法律知識。

而蒙格先生是企業律師,具有經營事業的經驗,

但關於專業投資,則有學習空間。

取兩者正確因素的結合,

恰恰創造了lollapallooza

(蒙格先生所創造,對於疊加效應的語彙)的結果


而傳記中的人生故事,透露了

量入為出儲蓄才能投資學習你所需要學習的

種種看是老生常談的觀念

但就如同巴菲特經常說的

如果覺得老套,那就對了。


尤其是對學習的看法上,

有關於,自我教育--發展新制訓練

來幫助自己踏入新的領域,並且做得更好,是確實有用的。

查理蒙格說,教室只是他早期接受教育的場所之一,

透過閱讀,認識許多有見識的人,不是在課堂裡。

而是富蘭克林、傑佛遜等傳記(他也熱愛馬克吐溫)。

讓我們能夠藉由嚴格紀律知識以及自我控制而進步。



也提醒我們,個人閱讀不該是隨機的,

你必須大概知道自己想要尋找那些資訊。

你必須事先帶著某種對現實的概念,

然後觀察你所閱讀的資料,是否符合你的基本觀念。

有時候,當看到有些企業的績效表現很好。
於是你會想,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
回答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
就是思考目前的這些績效是怎麼來的,
然後,
確認那些造成相關結果的力量,是否已經不復存在。

祖母的智慧不僅在家庭,在公司也往往適用


你如果想要變得聰明,

就要不斷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而且你的答案,必須要和某種深奧的理論結構產生關聯,

你必須知道重要的理論。

這可能需要花點工夫,但也很有趣。

舉例來說,蒙格說他在物理學家身上學到的,
想要解決問題,就要尋找最簡單、最直接的答案。
最簡單的方法,永遠就是最好的方法。


至於數學家,蒙格學會把問題顛倒過來看,
由後往前推論--顛倒,永遠要顛倒。


例如在1986年,他受邀到哈佛法學院畢業典禮發表演講時,

他告訴同學,人們要怎麼樣確保自己擁有悲慘的人生

  1. 你必須利用藥物改變情緒或感覺,讓自己沉溺於嫉妒、沉湎於怨恨。
  2. 讓自己變得不可靠
  3. 完全根據自己的經驗學習,不要參考別人的經驗
  4. 經過一次、兩次或三次嘗試之後,就放棄。
  5. 最後,擁抱模糊的思維。

有個常被引用的故事也提到,

但願我知道自己的死處,然後我絕對不會到哪裡去。


這些有趣的生平故事,讓人不禁好奇,

查理蒙格先生的腦袋瓜裡,是怎麼想事情,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呢?


好奇心可以殺死一隻貓,也能夠創造一個更好的文明


二、查理蒙格是怎麼想事情的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查理蒙格先生強調從物理學、數學等學科,跨域學習。

也就是針對多元學科技能的教育意涵,他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跟大家分享。


查理蒙格運用了蘇格拉底問答法,在書中提出了以下五個問題,並做出回答。

  1. 廣泛的專業領域,是否需要更多元化的學科技能?
  2. 我們的教育,是否具備了足夠的多元學科特徵?
  3. 在廣泛軟性科學的菁英領域哩,實務上可行而形式最理想的多元學科教育,應該具備怎麼樣的基本特徵?
  4. 最近五十年以來,菁英學術界朝向可行且最佳形式的多元學科教育,進展如何?
  5. 那一種教育方式,能夠帶來最快的進步?


對這些問題,有興趣的夥伴,都可以在書中的章節,獲得他思考問題的回答。


整體來說,就是要

透過普世智慧的認知養成,避免手拿槌子的釘釘子傾向。


以飛行員的訓練為例,除了基本的知識與熟練以外,

還需要透過核對清單定期複訓的輔助,

讓最關鍵的知識能夠發揮最充分的效益。

以避免各種學科之間,致命地缺乏連結等可悲案例重複發生。


避免不一致與避免懷疑,可以造成偏見,也可以創造成績


其思考邏輯的框架脈絡流程如下:

1.學習基礎學科,採納一種簡單而基本的觀點,並認真對待它

在基礎性的學科,如數學、物理學、化學以及工程學上,
依據根本性程度進行排序,選擇使用其中的知識。
並且在可明確歸因與符合經濟原則的情況下引用該學科知識
進一步提出假設,並進行檢定而創造新的原理。

2.努力以一種根本的學科組織特質做為指南,進行延伸的可用性與效用測試。

就像是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第十一講,人類誤判心理學所提及的25種傾向。
就是他不斷把這些原則延伸到越來越多軟性的學科,
做為其組織知識與歸檔系統的引導,建立多元學科的普世智慧。




人類誤判心理學




3.最後是對務實思維的務實思考,

查理蒙格老師(誤),跟大家討論了其中五種有助於解決問題的極簡單概念,
並且用巴菲特最愛的可口可樂為例,
解決把起始資本兩百萬元,轉變為兩兆元的問題,創造具代表性的實質成就。
實現讓大家尋找較好思考方法的目標。

詳細的概念與說明,我們接著往下看下去。



三、查理蒙格建議我們怎麼做


1.【概念一】簡化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先確定那一些是不需花腦筋思考的問題

2.【概念二】模仿伽利略的理論,科學事實經常只能透過數學顯露,數學就像是上帝的語言。

3.【概念三】除了順向思考問題,也需要逆向思考。

註 : 呼應概念二,證明二的平方根為無理數,也是運用了逆向程序(也就是歸謬法)。

4.【概念四】基本的學術智慧,往往就是最實用的智慧。前提是,必須透過多元學科的立場思考。

以避免手上拿著槌子,任何東西看起來都像釘子的偏見。
舉例來說,富蘭克林在窮理查年鑑建議的說法是
想把事情完成就動手,不想完成就送走。

5.【概念五】真正重大,了不起的效應(也就是前面提過的lollapalooza效應),僅僅是由少數幾項因素的共同作用所造成的。

舉例來說,只要三種藥物的適當配合,肺結核就成為可控制的疾病。




對應到實務上的問題,就是模擬回到1884年的亞特蘭大,
如何提出計畫給預計投入兩百萬資金成立專門生產非酒精飲料事業的葛羅茲先生
(該事業預計取名為可口可樂)
理想的營運計畫,應該要能夠讓占了半數股本的葛羅茲慈善基金在150年後(也就是2034年),發展為價值一兆元的機構。


【概念一】不須思考花腦筋思考的問題有

  1. 普通飲料行不通,必須要適強大且受到法律保障的品牌。
  2. 市場除了亞特蘭大,還需要拓展到全美,甚至全世界。


【概念二】使用數學能力來確定目標的含意

  1. 透過人口成長預估、目標消費者購買力以及市佔銷售量假設,來計算目標價值的可能性
  2. 貨幣貶值、實質購買力上升、軟性飲料佔比提升以及生產成本下降的假設,是否足以支撐獲利目標


【概念四】透過操作制約、古典制約來設計、逆向思考如何發明高市佔率的品牌產品

  1. 設計風味絕佳的獨特提神冷飲,以產品差異化立基。
  2. 創造巴夫洛夫制約效應的品牌廣告,加速擴大規模銷量。
  3. 善用社會認同效應以創造後續更大的銷售力道


【概念五】掌握關鍵要素,持續成長與獲利

  1. 同時提供企客市場所需的糖漿以及消費市場的罐裝飲料。
  2. 在全球各地設置裝瓶工廠,以節省空間與運費
  3. 設定第一銷售價格並建立無所不在的經銷網路。


【概念三】回到逆向思考,我們的營運計畫,應該避免那些事情

  1. 避免消費者口味過膩而停止消費
  2. 擁有品牌主導權,避免市場混淆。
  3. 對於本質上的品質、外觀與價格要求,都能與可口可樂品牌成就實至名歸。
  4. 避免隨意變化產品風味,造成客戶的喪失感,讓競品有機可趁。



書中所舉的精采案例,就是多年來各種投資機會評估的縮影,

關鍵就如同查理蒙格先生所說

投資賽局的勝負,乃取決於你是否能夠比其他人更精確預測未來。
你怎麼辦到這點呢?
辦法之一,是把自己侷限在勝任領域裡。
你如果試圖預測每件事,恐怕會太過貪心。
你將因為缺乏專精而失敗。


儘管在事業上取得了相當的成果,

在人生的下半場,他卻自稱

查理蒙格的早期職涯不足以做為年輕人的典範,

以他從資本市場得來的財富而言,他對文明的貢獻太少。

然而,他在後期,習慣挑兩、三種他認為重要的公共議題,

全心投入,希望能夠有具體貢獻,發揮影響。

也跟前述所提的,專注於自己真正了解的勝任領域(circle of competence)

在慈善工作上,他就專注在生育抉擇、醫療保健與教育相關的議題。


他自述,嘗試模仿班哲明,富蘭克林的人生,雖然模仿得不太好,
富蘭克林在四十二歲結束事業經營,
開始更專注於成為作家、政治家、慈善家、發明家與科學家。
這也是其人生目標開始偏離商業領域的原因。



與生俱來的條件反射與回饋傾向


整體來說,透過這兩本書的交織閱讀,

就像是給我們拼湊出了一張智慧地圖,

讓我們可以按圖索驥地踏上人生旅途,

在當中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寶藏禮物。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