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范看台湾
小范看台湾

聊聊我理解的两岸。

(转)无关左右 台湾人的“进步工具箱”

精彩节选:

在与美国同声谴责香港警察过后,台湾对于如何评价美国示威反而显得有些尴尬。(中央社)
若回顾近期发生的事件,便能得知民众会有如此的反应并不奇怪。台湾人虽然常标榜自身为“西方普世价值”的一员,在诸多议题上也踩在十分“政治正确”的一方,但大多是呈现自身“进步”与他者“退步”、或是用来区分敌我的工具,而非真正对价值取向有明确的认知或选择。因此当某些“普世价值”不具备利用性时,那自然不在台湾人所拥抱的范围内。
台湾人为何特别在乎新疆、西藏、香港的人权问题?毫无疑问的,这些都是“抗中保台”的好素材,既能用以批判“威权专制”的暴政,又能凸显“民主自由”的珍贵。至于黑人族群的“人权”问题从来不在台湾人的视野中,原因不是黑人面临的处境较佳,而是在台湾谈“黑人人权”没有市场,它突显不了“进步价值”,也没办法使谈论者成为对抗暴政的“民主斗士”,没有任何工具价值可言,反而有“陷民主同盟于不义”的风险。
其余诸如“同婚”、“反核”、“转型正义”等议题也是相同情况,它们都被赋予了代表进步的“符号”与“标签”,才能使民众趋之若鹜的争相高举旗帜。在太平盛世之下,大部分的人还是能很好的维持这层表皮,声称自己是真正在乎人权、普世价值的追求者,但这种直接移植了西方“进步思想”进行膜拜,却从未真正探究背后意涵的做法,一旦面临立场冲突的事件,便极易陷入自相矛盾、逻辑无法自洽的窘境。
例如国际巨星Lady Gaga先前曾因公开赞扬WHO秘书长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而让台湾粉丝“大呼失望”,批评她是“天真左胶”,却忘记粉丝们当初对她如此推崇,也正是由于Lady Gaga支持同婚、关注香港、西藏人权议题的“自由左派”立场,然而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台湾人又以“左胶”进行批判,可见其价值观之摇摆。
其他诸如在高举“我是人、我反核”,却又开着超强冷气的咖啡厅;要求清查国民党威权历史、但不在乎日殖时期的转型正义;高喊反歧视,转头又痛骂谭德塞“黑鬼”。台湾人的“普世价值”向来都是有选择性的,有时用来攻击政敌、有时区分进步与否、有时拿来“抗中保台”,但如果时机过了,或是不再具有工具价值,那随时可割可弃。



链接:

https://www.dwnews.com/台湾/60200929/白左的怒与火无关左右台湾人的进步工具箱

全文:

美国非裔弗洛伊德(George Floyd)遭警方过度执法致死后,引起全美大规模示威暴动,BLM(Black Lives Matter)的标语再次跃上版面,且行动远比当年来得更加激烈。而这股反种族歧视的怒火也突破美国境内,朝向欧洲各地蔓延,甚至一路烧到东亚,日本、韩国都出现小规模的反歧视示威活动。

但随着抗争越发激进,另一方的声音自然会出现反扑,有人认为示威者原本「反种族歧视」的要求如今已走向极端,演变为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在进步价值的包装下呼喊着口号,实则在满足自身的道德虚荣感,“白左”、“黑命贵”等嘲讽也随之而来。

自弗洛伊德之死已经一个月,在各种形式的示威及要求的演变下,舆论也从声援黑人、反种族主义,迎向政治正确迷思的批判。但相较之下,常自诩为民主阵营、与西方世界拥抱“共同价值观”的台湾,却似乎完全不受美国示威浪潮的影响,就如同看待一则“与我何干”的国际新闻,激不起一丝水花。


弗洛伊德之死所引发的怒火席卷欧洲,示威群众高举BLM的标语抗议。(Reuters)

台湾对美国示威暴动其实也有讨论,但并非建立在价值观的选择与思索,而是连结了中美台之间的关系,产生台湾特殊的舆情氛围。示威暴动初期,网民们先是对眼前的骚乱感到震惊,同时对美国警察的执法力度啧啧称奇,但大多是抱持着「猎奇」的心态看待此事,要说支持黑人或拥护警察,台湾人并没有明显立场。

但由于香港正值反修例风波时,不少标榜抗中保台的“人权派”曾不遗余力的声援港人、痛斥港警滥用暴力,有人甚至以“如果在美国”为题指出,如果港警的暴力在美国发生,警察们将会受到如何严重的制裁及后果。因此当美国示威爆发过后,不少人便前去嘲讽“人权派”只敢批判港警,却对美国更严重的警察暴力默不作声,不过是与绿营合流的“假人权”。

实际上,对港警执法不遗余力批判的族群,也的确在美国示威发生后显得相当沉默,顶多做到转发新闻信息而不评论,表现出对此事的关心,已经是对黑人最大的“无声支持”。与美国同声谴责港警“无视人权”一年之久,如今在立场上的尴尬当然可以想见,但或许是不甘就此屈服,“人权派”愤而以“只关心美国却不关心香港的人,根本是不在乎人权的双重标准”等说词进行反击,NBA球星林书豪、詹姆士(LeBron Raymone James)等人也莫名躺枪,被评价为“只敢攻击美国、不敢批评中共”的伪善者,尽管这些“人权派”同样也只敢抨击香港。

这样的反驳当然有些苍白无力,但继续主打“不要一直说美国,大陆人权问题更严重”依然是台湾“人权派”的主流论述。此些争论延续不了太久,随着事态发展越加严峻、各地反对种族歧视的声音越发高涨,台湾也出现不少声音认为BLM的浪潮已经矫枉过正,让人动辄陷入种族歧视的陷阱,但整体来看,台湾并未如全球各地那般掀起热度。


在与美国同声谴责香港警察过后,台湾对于如何评价美国示威反而显得有些尴尬。(中央社)

若回顾近期发生的事件,便能得知民众会有如此的反应并不奇怪。台湾人虽然常标榜自身为“西方普世价值”的一员,在诸多议题上也踩在十分“政治正确”的一方,但大多是呈现自身“进步”与他者“退步”、或是用来区分敌我的工具,而非真正对价值取向有明确的认知或选择。因此当某些“普世价值”不具备利用性时,那自然不在台湾人所拥抱的范围内。

台湾人为何特别在乎新疆、西藏、香港的人权问题?毫无疑问的,这些都是“抗中保台”的好素材,既能用以批判“威权专制”的暴政,又能凸显“民主自由”的珍贵。至于黑人族群的“人权”问题从来不在台湾人的视野中,原因不是黑人面临的处境较佳,而是在台湾谈“黑人人权”没有市场,它突显不了“进步价值”,也没办法使谈论者成为对抗暴政的“民主斗士”,没有任何工具价值可言,反而有“陷民主同盟于不义”的风险。

其余诸如“同婚”、“反核”、“转型正义”等议题也是相同情况,它们都被赋予了代表进步的“符号”与“标签”,才能使民众趋之若鹜的争相高举旗帜。在太平盛世之下,大部分的人还是能很好的维持这层表皮,声称自己是真正在乎人权、普世价值的追求者,但这种直接移植了西方“进步思想”进行膜拜,却从未真正探究背后意涵的做法,一旦面临立场冲突的事件,便极易陷入自相矛盾、逻辑无法自洽的窘境。

例如国际巨星Lady Gaga先前曾因公开赞扬WHO秘书长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而让台湾粉丝“大呼失望”,批评她是“天真左胶”,却忘记粉丝们当初对她如此推崇,也正是由于Lady Gaga支持同婚、关注香港、西藏人权议题的“自由左派”立场,然而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台湾人又以“左胶”进行批判,可见其价值观之摇摆。


在种族歧视与反中面前,台湾人毫不迟疑的选择了种族歧视。(新华社)

其他诸如在高举“我是人、我反核”,却又开着超强冷气的咖啡厅;要求清查国民党威权历史、但不在乎日殖时期的转型正义;高喊反歧视,转头又痛骂谭德塞“黑鬼”。台湾人的“普世价值”向来都是有选择性的,有时用来攻击政敌、有时区分进步与否、有时拿来“抗中保台”,但如果时机过了,或是不再具有工具价值,那随时可割可弃。

其实台湾本就没有太多的左、右派之争,尽管有一定程度的种族歧视,却也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于佛洛伊德所引发的抗争浪潮,自然不会有太强烈的反应,更遑论价值观上的反思。这或许也成为另类好处,就是台湾人的弹性与摆荡的空间极大,毕竟只是一件穿在表层的外衣,平常穿着开心,太热的时候就暂且脱掉,倒也无伤大雅。至于脱下外衣后的里面究竟是什么,恐怕台湾人自己也不清楚。

台湾有台湾的民情特色,即便在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当然也没有必要全盘接受,而是应该适当做出筛选融合。但台湾人究竟如何做出这些价值选择?社会始终对此缺乏真正深刻的了解与批判,只在无关紧要时盲目跟随西方价值,标榜“进步”的一面,当面对与自身息息相关的议题时,却又能转变为“保守”的言行。美国示威浪潮下左、右派的暴起与反扑,或许能让台湾在“进步”与“保守”间进行反思,台湾现时的民情与价值观,究竟是经过理性思辩后所得出的结果,抑或是“政治正确”的虚荣心下四不像的“复制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