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然別居
厭然別居

欲覽更多內容,請至我的博客:https://sanlier.blog 此處只做備份之用

略談俄羅斯帝國人民的收入情況

俄羅斯的漫長歷史中,戰爭、衰退和糧食歉收都曾嚴重降低人民生活水平。然而,只要吃飽穿暖、略有餘財,就足可稱為小康人家了。

很難確定農奴制廢除前的俄羅斯人生活水準,因為大小權貴和勞苦民眾是在不同階層上共生共存的。此外,19世紀中期全國34%以上人口是農奴,本質上並不存在所謂“中產階級”。

但我們可以通過外國人的客觀意見來瞭解俄羅斯人何時生活在繁榮之中。例如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皇帝時期的克羅埃西亞人尤里·科利扎尼奇(1618~1683),他認為較之諸位近鄰——立陶宛、波蘭或瑞典,17世紀莫斯科人的財富更多、生活更佳。

科利扎尼奇認為,雖然西班牙、意大利、法國和英國的權貴階級比俄羅斯的財力更強,但俄羅斯農民和市民“生活得更輕鬆舒適,勝過其他富國”。據他講,就連俄羅斯的農民和奴僕都能穿金線、珍珠裝飾的襯衫,吃黑麥麵包、魚和肉。

彼得大帝制度改革後,普通人的生活變差了,但根據同時代人觀察,俄羅斯人生活水平仍然高於其他西歐國家。1780年代穿越西伯利亞旅行的法國人查爾斯-吉爾伯特·羅姆記述道:西伯利亞農民的日子比他們法國農民的更好。這話並不誇張。

1813~1814年俄軍遠征外國期間,俄國軍官對法國農民的窮困深感詫異。另外,瞭解俄羅斯農村情況的普希金曾說:“在歐洲各地,擁有一頭母牛是富裕的象徵;而在我們國家,沒有母牛是赤貧的象徵。”(兒按:這句話出自亞歷山大·普希金《從莫斯科到彼得堡的旅行》,1833~1835年。未聞此人參加過第六次反法同盟作戰。)

再來聽聽英國海軍艦長約翰·科克倫的觀點,他1824年訪問俄羅斯,說:“當地農民的生存狀態比愛爾蘭農民更好”。這位英國人注意到,普通村莊裡“物美價廉”的商品豐富多樣,而且“畜群遍地”。

19~20世紀俄羅斯進入工業繁榮期,但仍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1899年俄羅斯財政部長塞吉·威特(Сергей Юльевич Витте)曾說:“如果比較我們和歐洲的消費,那麼俄羅斯人均消費僅是其他國家認為維持基本生活之必須消費水準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

不過,戈巴契夫改革時期重要思想家、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雅科夫列夫對這段歲月有不同看法,他說:“上帝啊!那真是一段好時光!俄羅斯正以空前的速度發展,一千年來第一次迅速成為繁榮的國家。全國各地紛紛成立學校,食品和消費品充塞市場。”

秉公而論,也只有俄羅斯精英階層和城市富裕階層(約占總人口10~15%)有條件過高標準生活。這些人錦衣玉食,享受各種服務,住宅是西歐式樣的精緻房舍。

美國勞工統計局資料顯示,20世紀初俄羅斯平均月工資10~25盧布。作為對照,美國同時期平均月工資為71盧布。不過美國的數據僅部分正確,實際上俄羅斯工人每月收入20~30盧布,僕役可掙5~10盧布。此外不乏高收入職業群體。

例如:專業車工、鉗工和工長月工資50~80盧布,普通中學高年級教師80~100盧布,郵政、鐵路、船運站的主管150~300盧布。國家杜馬代表350盧布,高級官員甚至能超過1000盧布每月。

最後簡略介紹一下物價。在莫斯科市中心租住帶全套傢俱的新裝修套房,每月租金100~150盧布。若在市郊租一個小房間就便宜多了,5~7盧布而已。

一條重約400克的黑麵包賣3戈比,一千克最普通的通心粉20戈比,一升牛奶14戈比,一千克牛肉45戈比。一套西裝8盧布,鋼琴200盧布,不帶額外配件的汽車2000盧布。


本文最初發表於我的個人博客,有修改。更多內容請點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