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book閱讀誌
Openbook閱讀誌

臺灣非營利專業書評媒體。Openbook編輯部將提供原生報導,文化觀察,人物採訪與國內外重大出版消息。 https://linktr.ee/openbooktaiwan

訃聞》政治受難者、《王子》《儂儂》雜誌創辦人蔡焜霖因病辭世,享耆壽92歲

本圖擷取自國家人權博物館紀錄片《人權路上》(江志康執導)

整理撰稿|Openbook編輯部

以政治受難者身分推動轉型正義不遺餘力而備受敬重的蔡焜霖, 9月3日晚間因病辭世,享耆壽92歲。由其子蔡炎龍今(9月4日)上午於臉書公告。

​蔡焜霖生於1930年台中清水鎮,家中排行第八,是家中的四哥,母親蔡賴悅嬌來自台中北屯望族,父親蔡梅芳在清水街開設「梅芳百貨店」。蔡焜霖為人善良敦厚,自8歲起就開始接觸日本講談社的出版物,愛讀書的他11歲就近視配了眼鏡,從此成為他的正字標記。13歲那年,他考取台中一中初中部,1949年畢業於台中一中高中部,任職清水鎮公所,並通過小學教師檢定,後卻因牢獄之災,無法取得教職。

​1950年正因工作加班時,蔡焜霖忽然被找去警局,被便衣憲兵押送到彰化憲兵隊審問。只因他高校時曾短暫參與過讀書會、讀1930年代左派思想書籍,即被羅織「參加叛亂組織,並為叛徒散發傳單」、「台北電信局支部案」組織案,並受刑求逼供,被迫簽署自白書,最終遭判處10年有期徒刑、褫奪公權7年。1951年蔡焜霖流轉多處看守所,最後被押解到綠島新生訓導處,在牢獄歲月自修中文,直到1960年才獲釋出獄。

​蔡焜霖是台灣第一批被送往火燒島、接受「思想改正訓練」的政治犯。文字工作者阿潑在Openbook評論文內提到,2016年採訪時曾聽蔡焜霖說:「當時抓的殺的,不是殺人放火的江洋大盜,都是學中文最認真的人。他們聽老師的話,去看魯迅、茅盾、巴金等30年代左派文學家的作品,都是大陸來的老師熱切推薦的,到1949年後,這些書都變成禁書。」

​民主影像記錄者邱萬興在臉文追憶蔡焜霖:「當年只是一位愛讀書、愛唱歌的年輕人,在戒嚴時期,許多年輕靈魂招致獨裁者蔣介石的忌妒,在蔣介石眼裡滿街都是匪諜與敵人,獨裁者利用警總與情治單位的行動準則,寧可錯殺一百,也不錯放一個,去鎮壓逮捕異議人士。許多人遭到關押與槍決。五、六○年代的政治受難者,因沒有人去奔走救援,有不少人病死在綠島,他們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再也無法回到自己故鄉。」

​「19歲,正要開始人生美好的旅程,突然之間,我的希望、自由、讀書、工作,所有的一切,我要去追求愛的種種機會,全部被人剝奪,甚至生命都受到死亡的威脅……」蔡焜霖曾這麼說,亦在國家人權博物館紀錄片《人權路上》自述:「我是所有受難者最軟弱的,軟弱到父親在我剛送到綠島那時,父親就覺得這軟弱的小孩無法活著回來、就尋短……這是我一輩子的痛,無法原諒自己……」這是蔡焜霖一生最痛的其中一件,另一件則是獄中摯友蔡炳紅因字條被控「再叛亂」而遭槍決。

​由陳芯宜所導演、2022年奪得第79屆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單元最佳體驗大獎的作品《無法離開的人》結尾,體驗者置身海洋中央,前途茫茫,後路無蹤,一隻蝴蝶撲翅而來,呼應了蔡焜霖與另一位白恐受難者陳英泰懷想摯友蔡炳紅提到的畫面:「陳英泰說,蔡炳紅在等待判決時,給軍監的難友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他做了個夢,在夢中變成一隻蝴蝶。自由飛在長滿杜鵑花的山野裡。」

演員林鉅在《無法離開的人》扮演政治受難者,於綠島人權園區蠟像館的劇照。(本文照片由陳芯宜提供,劇照由李欣哲攝影)

​度過10年黑牢,恢復自由之身後,蔡焜霖投身於出版文化業,早在威權政府嚴控漫畫出版的1966年即創辦兒童雜誌《王子半月刊》,利用「漫畫刊載於雜誌未超過總篇幅20%不用送審」規定,為本土漫畫保留創作園地,也成為年輕讀者認識世界的啟蒙讀物。

​此外,他也以振興文化為由,引進日本漫畫與兒童文學作品,甚至進口並翻譯《少年Jump》(按:1969年改為每週出刊,更名為《週刊少年Jump》)等漫畫雜誌,且致力臺灣漫畫家的培育,為漫畫的傳播及滲透打下基礎。東立出版社創始人范萬楠即是蔡焜霖在文昌出版社時期所培育的其中一位新手漫畫家,漫畫家蔡志忠也名列其中。

​蔡焜霖因其貢獻,2018年獲頒文化部第9屆金漫獎特殊貢獻獎,2019年日本政府則頒發「勳五等雙光旭日章」表彰蔡焜霖對於台日文化交流的巨大貢獻。

日本駐臺代表泉裕泰(右)於2021年頒贈勳章及獎狀予蔡焜霖(左),表彰他介紹日本文化的卓越功績。(照片由文化部提供)

​1968年,蔡焜霖的弟弟與其他難友,共同資助經費短缺的台東紅葉少棒隊,與當時奪下世界少棒賽冠軍的日本的和歌山少棒隊在台進行比賽,蔚為美談。此外,他在1984年創辦《儂儂月刊》雜誌,1987年開始更積極參加政治受難者團體的平反運動,在無數場人權館活動都能見到他的身影。1964年、1987年兩度入職國華廣告,歷任總經理與副董事長,1999年退休。

​蔡焜霖曾於2020年敘述:「對我來說,白色恐怖的受害是一輩子的事。坐牢、被槍殺,是白色恐怖直接的受難者,但對人權的迫害,人性的扭曲,台灣善良的百姓,其實都是受害者。」

邱萬興於臉文表示:「蔡焜霖每年都會不辭辛勞,前往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舉辦『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蔡焜霖就像一位溫文儒雅長者,站在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的第十三中隊-新生訓導處公墓,告訴青年學子,白色恐怖是我一輩子的事。」

2016年,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游珮芸在系所承辦「政治受難者遺書特展」認識蔡焜霖,2018年開始訪談並撰寫腳本,與慢工文化、繪本作家周見信攜手,2020年發行以蔡焜霖為傳主、台灣第一部政治受難者傳記漫畫《來自清水的孩子》首冊,2021年12月發行第4冊後完結。

本部作品在2021年獲得台北書展大獎兒童及青少年獎、金鼎獎兒童及少年類圖書獎、國際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獎以及金漫獎最佳新人獎肯定,截至今年5月已售出英、法、日、韓、德與阿拉伯文6國版權。

台灣第一部政治受難者傳記漫畫《來自清水的孩子》(慢工出版)

阿潑在Openbook專文提到:「認識蔡焜霖前輩,就是在綠島,就是從他的十年牢獄經歷開始,因此,我看這套漫畫已有自己的濾鏡,不停回想彼時在炙熱豔陽下,聽著蔡前輩溫柔中透著痛苦的哀悽,因此,我一直在這套作品中感受到他的壓抑痛苦,彷彿聽到他從喉嚨擠出的嚎哭:『我好後悔,為什麼沒有想到要給他水?』他指的是被關進碉堡、後來失去生命的難友蔡炳紅。而這個名字跟臉孔,也被留在書的最後,成為眾前輩一起悼念過去並追索真相的象徵。」

刊於Openbook,由前衛出版社主編鄭清鴻評析《來自清水的孩子》文內指出:「漫畫中不同的場景,在台語、日語之間切換,或內心獨白處,其實都與該語言(及使用者)所承載的經驗、使用情境/場合、對象(以及相互關係)息息相關……換言之,比起文學作品的文字描述,透過漫畫的畫面,這種「語際關係」更能體現出不同空間當中的語言溝通甚或角力的狀態。而這正是一種透過語言進行的日常鬥爭與抵抗,甚至涉及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的權力位階,以及說話者的某種生存姿態。以一個政治受難者的故事而言,這樣的細節何其重要!」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翁稷安在為Openbook撰寫的圖像評論表示:「正因為對事實的考據和講究,深刻掌握了傳主記憶底層最真實的情緒,讓《來自清水的孩子》能擁有在紀實之中虛構的空間。譬如第三卷卷末,窮途末路的焜霖在夢中與父親對話,對應於第二卷時的天人永別,這雖然是傳主生平文字中未曾出現的段落,但卻讓人感受到錐心刺骨的『真實』。與其說是捏造了『記憶』,倒不如說是虛構填補了『記憶』的孔隙,提供了人性所盼望的救贖與和解。」

蔡焜霖逝世消息一傳出,玉山社發行人魏淑貞、歷史學者周婉窈、作家廖玉蕙、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台灣共生青年協會理事長蔡喻安與社會賢達紛紛發文哀悼,周婉窈哀嘆:「轉型正義和時間競賽,終究被時間層累打造的大不義結構絆倒?」。現已請調參事的前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長陳瑩芳亦沉痛表示:「蔡爺爺溫文儒雅、隨和客氣,對人權教育推動不遺餘力,對漫畫更是大力支持。當年若非他開創了《王子》,讓漫畫家在審查制度下仍有發表平台、維繫創作火苗,何來今日?」

周見信悼念:「蔡前輩留下來的不僅是臺灣歷史進程的見證,還有寶貴的精神遺產。感謝蔡前輩以自身生命歷程,照拂我輩。願前輩,與故去的親人與友人們重聚,化為蝶、星辰與千風,自由自在。」將於今年9月出版《紀實漫畫轉生術:「來自清水的孩子」出版歷程與腳本創作策略析探》的游珮芸嘆惋:「書還沒有送到您的手上呀......」

蔡焜霖最後一篇臉書貼文,仍心繫正義:「給為了正義,為了未來的孩子們而戰的大家:從現在開始的每一次都是最後一次,如果我們派上用場的話,請隨時跟我們聯絡!」願他安息,也希望他以積極與熱忱燃起的轉型正義與文化聖火,仍源源不絕傳遞下去。●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