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儒
林柏儒

簡報設計師︱總是想東想西

探索的熱情

在遊玩《空洞騎士》的過程中,我發現其實我很喜歡探索。地圖上有一塊未被探索過的區域,我就很想過去看看那裡有什麼,即便不見得每次都有寶藏在等我。

原因之一,可能是來自遊戲設計。《空洞騎士》是一款鼓勵探索的遊戲,尚未開圖的區域經常有 NPC 或稀有道具,尤其越是充滿惡意的路途,獎勵往往越豐厚,這讓每次探索新區域都充滿期待。

這種隨機性觸動了我們腦中的生理機制。多巴胺的分泌量和我們的預期有關,只有高於預期的部分會讓多巴胺濃度提升,符合預期並不會,如果低於預期反而還會下降。探索的驚喜,除了預期不高以外,更來自其不穩定性,這又進一步增加了多巴胺的分泌。

這讓我想到三件不同的事。

第一個是科學家的心態。如果常保這種探索的好奇心,或許我能更容易接受過往在做科學研究時的日子。不過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我也重視有事實基礎的成就,這和探索並不互斥,但依然是另一個重要的考量,並不一定能讓我改變心意。

第二個是,為什麼不試試偶爾自己去旅行呢?我沒有出門旅行的習慣,有的話頂多也是跟家人朋友出去玩。如果自己一個人出去晃晃探索,難道不會很有趣嗎?這不必出國,只要到附近的區域走走也好,感覺可以試試。

第三個是探索與迷惘的關係。Bryan 在貼文中提過「迷路即探索」的說法:

「迷路」是已經知道目的地,卻找不到路。如果你連目的地都沒有,表示你正在「探索」,這是人生最棒的體驗,就像進了迪士尼樂園,邊逛邊想待會要玩什麼的狀態...別慌,好好享受吧!

考量 Bryan 的事業性質,這裡的迷路不是物理上找不到路,而是指職涯或人生上的迷惘,姑且我就以迷惘稱之。Bryan 認為迷惘即探索,但我不這麼認為。不然為什麼迷惘經常帶來痛苦,探索卻往往充滿樂趣呢?

我同意迷惘是因為沒有目的地,不知要往哪裡去。尤其是「放眼所及之處皆不想去」的狀態,明知不該待在原地,卻也不知該往哪走的焦慮。彷彿自己的未來,依然隱藏在未知的未知中。

相反的,「探索」其實極具目的性。探索是往某個已知的未知出發,我知道那裏有個東西我還不知道,因此我過去看看那裡有什麼。這其實是有方向的,只是我並不知道結果會得到什麼。

那麼,從迷惘到探索的中間步驟,就在於鎖定方向。

但要怎麼合理的鎖定方向呢?馬上可以想到的方式有幾種。第一種是像布朗運動一樣隨機漫步,那就跟亂抓浮木差不多,但依然開始移動,至少不會待在原地。

那麼憑直覺前往心之所向如何?這或許是個主流答案,不過往往有兩個麻煩。第一個麻煩,是直覺選項不可行,根本無法付諸實行。第二個麻煩可能更常見,就是根本沒有心之所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也不知道午餐想吃什麼,就像邊緣系統受損的患者一樣難以自理。

如果憑直覺無法,理性計算有救嗎?似乎也不那麼容易,因為還是要先設個目標,而目標與方向離不開彼此。最後要不雙手一攤,直接接受社會最主流的人生想像,不然就得不斷處於迷惘的焦慮中。

在這種種方法中,我其實認為「心之所向」這條路是最有道理的。即便你的心會騙你,但它也常常說實話,尤其是能提前感知理性無法偵測的盲點。如果真的沒有心之所向,那再亂走一通也不遲。畢竟很多時候不是沒有心之所向,只是訊號太小沒有察覺,或是理性上無法面對自己的心之所向。就像某些以為自己喜歡但擔心自己會餓死的科系,許多人想想還是不會去讀的。

無論如何,在決定方向後,才開始從迷惘邁向探索,而這才是樂趣無窮的開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