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島民KMnese
戰地島民KMnese

不學無術一事無成,歡迎追蹤。 接受讀者留言請求免費進入圍爐,內含:身為金門人的專題寫作、保存牆內文章……。

讀書 | 閱讀的飲食如何均衡?

要聊聊平常都看哪些書,我望著散落一地只有我自己知道秩序的書堆,左拉右抓的排出了下面這一疊:

這些書有一兩本還沒看,但大抵上都不錯,把他們疊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作為類型的代表:大概是我心中覺得足夠「均衡」的閱讀吸收吧。

這一落書共13本,其實是按照我心目中的類型排列的,從右邊看起:

第一類是右邊的六本書,屬於閒散的看,裡面有:
短篇小說(大裂)、
娛樂性的長篇小說(伊坂幸太郎的新書)、
科普書(觸覺不思議)、
雜文(建築為何重要?、#冷思考)
以及從書架選一本「再看一次」的作品(今年我選的是百年孤寂)

第二類跟我的所學相關是中間四本書,兩本劇本,兩本心智科學相關的書:
劇本方面,一本是Ibsen的培爾金特(這可以替換近年感興趣的劇作家),另一本通常選當代的原文劇本(我正在讀的是莎拉肯恩,但照片裡的是August: Osage County)
心智科學方面,一本是從人文論心智(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另一本是傑出的行為科學研究者寫的鋪梗力(Pre-Suasion)。

左邊倒數兩本是類似我的工具書代表,歷史學家彼得蓋伊寫的現代主義以及布爾喬亞的傳記,彼得蓋伊的著作幾乎是我核心知識的索引,他從啟蒙時代、維多利亞時代一直到現代的思想史都是我查閱的寶庫。

最後,伊斯蘭新史這本書是我去年選擇閱讀的「大書」(這個類別完全以份量衡量...),這本書宛如一堂學識淵博的通識課,方方面面相當公允的向非穆斯林介紹了伊斯蘭教。

所以我的閱讀套餐大概是:包含文學、科學和重讀的雜書數本; 劇本和心智科學; 屬於自己研究和立論的紮根書籍; 每年至少征服一本大一點的書。

如果要我推薦一套搭配良好的書單,上面提到的鋪梗力、建築為何重要和冷思考絕對值得一讀,此外,我曾寫過10本書的推薦書單如下: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讓我們四分五裂?

這本書談的是「我們」這些「對的人」為什麼總是選輸?

換到美國語境就是民主黨為什麼總是選輸共和黨?作者長年研究道德心理學,他提出道德依社會群體有不同「道德母體」的假設,而本書他便是針對美國社會的道德母體以及兩黨競爭結果進行說明與分析,作為科普讀物相當精采有趣。

冷思考:社群狂潮我們如何在衝突中活出自己,與他者共存

這本書談的是在這麼多議題的爭議中,我們如何在社群媒介時代自處的「求生指南」作者學識淵博,本書一方面短小易讀,但當中提及的文獻或許能讓各種專業的人都有延伸閱讀的機會。


科學與報導文學類我選擇近來在公眾知名度很高的「意識」作為主題。隨著科學心理學從認知時期到腦生理學的進展,目前研究成果似乎開始足以討論「意識」這個大命題了。提出與意識相關的研究者很多,而著名的兩位研究者Gazzniga 的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意識、抉擇與背後的大腦科學、Damasio得到美國圖書獎的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都成一家之言的佳作。

在此主題我選擇的三本是:

事物的奇怪順序: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這是Damasio既《笛卡兒的錯誤意識從何而來》之後的最新作品,他延續「心智是軀現的(embodied)」的主張,進一步從個體的意識討論到「文化」這個群體特徵的起源。推薦這本書的理由是Damasio在這本書講解意識的起源比上一本清楚好讀。(他的新書往往更能通順的說明上一本書的內容)

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

朱立安巴吉尼是近來有許多中譯本的「哲普作家」,他對自由意志這個議題的思考和解說,很大程度能與Damasio或其他「實證科學方法」的研究著作進行比對和思辯。當然,如果有意識的想要蒐集科學研究與哲學之間的爭論,哲學這一方可能需要轉向現象哲學,不過,這本書相對淺顯(而且戰意並不強),是搭配市面上「腦科學、演化論和實證心理學」這股風潮時,很適合的對照讀物。

自私的基因》或《雀喙之謎

第三本選的是Richard Dawkins的名作《自私的基因》,我認為任何心理科學的知識,都應該理解心理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基礎:「該結果具有合理的演化論解釋。」而《自私的基因》無疑是對應於文化、社會演化主題的重要作品。不過,《自私的基因》書中概念如今已經廣為瞭解,但是,認真讀該書其實仍需要花費一點功夫。倘若覺得內容有難度的,可以選擇Dawkins的入門款《什麼才是真的》或是第一本書《盲眼的鐘錶匠》。另一方面,《雀喙之謎》這本舊書以達爾文的旅程故事順便解釋演化的概念,或許也是值得一選的好書。但請注意,這本書的一些演化理論概念可能已經有突破。

以上是根據「政治爭議」和「心智與生命」選出的五本書,下面則是文史類的作品。

我還是想你,媽媽

記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這本書是101則採訪,他們都娓娓道來戰爭時的童年記憶。閱讀起來毫不艱澀,一則又一則的童年回憶充滿各種「戰爭地區」的標準故事,世界各地還正在發生著。但是,北野武談論日本賑災時說:「那不是『兩萬個人喪生』,那是『一個人失去生命』發生兩萬次。」這本書寫出101個童年應有的重量。

罪行

近年已經很少讀到精彩的短篇小說,或者說「故事」。Ferdinand von Schirach《罪行》和《罪咎》有獨特的韻味。作者的故事往往在很短的篇幅中,除了傳達犯罪事件的懸疑感,更微妙的是每一篇故事的收尾韻味無窮。一則則懸疑情節的故事竟能以冷靜的語言描述,然後收在殘酷的餘韻裡,是非常精彩的系列作。今年應該會繼續讀《誰無罪》與《可侵犯的尊嚴

春膳

這本可愛的文學作品是南美小說家阿言德在1997年寫的。全書講的是「催情的料理」,書寫的形式類似食譜。這雖然是本「工具書」的形式,卻談到許多情慾、食材等等慾望之間的聯想。不禁讓我聯想到幾年前的一本日本小說《蝸牛食堂》。但本書的內容寬廣也有趣得多。

《失業白領的職場漂流》

臥底系作家芭芭拉史翠克曾寫過我在底層生活》等佳作,這本其實是她2007年的作品,當年並沒有中文翻譯。《失業白領》這本書當中解釋了許多幾乎像是預言的狀況,在10年之後讀來更覺得作者當時觀察的敏銳程度。作者的新作《嘉年華的誕生》立論紮實有理,當然也值得推薦,不過單就對中文世界而言,《失業白領》的分析與預言準確度,更有參照閱讀的趣味。

史尼茨勒的世紀:布爾喬亞歷史一百年

彼得蓋伊已經在2015年過世,每年我都會重新讀一些他的著作。這本書是藉由一個華文世界不甚熟悉的奧地利劇作家史尼茲勒的日記,去紀錄「中產階級的歷史」。彼得蓋伊把他五大冊對維多利亞時期的研究充分應用在這本書中,19世紀的中產階級面對死刑、性壓抑、小家庭、隱私權...問題是如何思考的,讀來有趣且令人思考起自己的時代。


寫到這裡,我也邀請大家透過留言回答:

1. 若你每年都會選一本書「重讀」,你會想到哪些書呢?

(除了百年孤寂之外,我也重讀過鱷魚手記、第三種猩猩、為什麼小孩子要上學、見樹又見林、馬橋辭典以及不時拿出卡夫卡短篇集但往往無法看完...)

2. 對我這裡選的介紹的特定書籍或類型感興趣的也歡迎追蹤和留言,或許有空我可以寫書摘。另,我最近仍苦於沒有精彩的短篇小說,歡迎大家推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