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
Jess

關於使用 Matters 當成文章備份站|如何應對站上大中國主義的氾濫

Photo by Florian Krumm on Unsplash
舊文修改後備份在此,原始 TA 非 Matters 用戶,所以有一些用詞使用時沒太忌諱,請見諒

經過前幾天帳號又莫名被 Medium 誤鎖了之後(今年第二次),僅管這次總計不到 15 個小時就解決完畢,但還是留下了「以 Medium 作為唯一發文地點不太可靠」這種印象。

會選擇用中文寫作,主要原因還是希望能藉此跟中文世界的人溝通,所以 Matters 成了理所當然的下一站。一連讀了幾篇關於此站與創辦人張潔平的報導,理論上非常支持這網站的創立初衷「不想被刪帖」,相信這是很多中國大陸網民的心聲。所以即使對 “permanent record” 這概念很反感(這算安利嗎),也同意這一塊的確有存在必要。

就算沒有 Matters,自由網路上留下的發文足跡要完全消除幾乎不可能,中共刪的那些帖子我相信還是存在於當地伺服器內(也許哪天還會被翻出來當「證據」也說不定)。

逛了一輪 Matters 首頁,讀了 20+ 篇熱門文章,觀察了下目前發文及輿論走向時,卻讓我有點卻步了。

讀過的文章量還不夠多,所以無法很精準的用語言形容 Matters 上目前的主流意見,但以下是我粗糙的第一印象:

  • 簡繁都有。訪站的幾次,首頁能看到的「熱門作品」及「最新排序」 70% 以上為簡體(我有另外裝簡繁自動轉換的 plug-in,所以後來其實沒太大感覺)(這樣也好,完全除去了一看到簡體或繁體中文就先入為主的可能性)
  • 有不少引述歷史事件的「客觀」文章,總覺得寫得很….怪?也不能說把歷史移花接木,只是好像只看到自己想看的、然後拿符合自己意圖的小部分使用,寫得很 inflammatory(想想其實大家都會這樣做,只是誇張程度不一吧)
  • 目前許多文章以香港為主軸,這點應該是理所當然
  • 許多中國使用者雖然是翻牆來發文的,或身處中國以外,但還是非常「愛國愛黨」,跟我想像中不太一樣(雖然我目前無法準確判斷哪些是五毛、哪些是真實用戶)
  • 在讀 2018 年的文章時(甚至今年年初),聽起來 Matters 一開始的風氣不是這樣,而是慢慢隨著使用人潮增加及香港近態而越來越「愛國」的
  • Matters 的賣點是「發表後的文章會永遠存在 IPFS 的節點上」,但在 matters.news 網站顯示的文章是可以被原作者或站方隱藏

精簡一點說,如果要搬去 Matters,有幾點是需要先確定自己能接受的:

  1. 文章會永遠存在,一發出後無法再編輯/修改這篇文章,如果有地方需改動,須先隱藏原始文章再發新文(但原始文章還是「存在」的狀態,只是 unlinked,別人若有記下你的作品指紋也可以查看)
  2. Matters 現在已跟 LikeCoin 串連,但寫作收益基本上還是不能跟改版前的 Medium 比,如果是為收益而去的,這一塊目前可無視
  3. 不用太指望中立多元的討論氛圍(就現在而言),如果說 Medium 的缺點是沒什麼人會留言,目前 Matters 的缺點就是太多人會留言,若文章跟政治/中國有關也會引來中共體制的堅強 defenders(依然還是有些許理性討論的存在空間)
  4. 單純把它當備份站使用,這一點倒是很完美
  5. 站方蒐集的 metadata 無法 opt out(包括閱覽記錄、IP 位置、評論、讚賞、收藏、頂踩等)(認知若有誤歡迎更正)

初步感想

雖然目前才只備份了四篇文章+一篇發問文,但光是這樣就已經感到身心俱疲,心累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發文過程有多複雜,而是明顯感到「我的立場在 Matters 上是不討好的小眾」這種無力感。

就政治立場而言,在美國我算 centurist 偏 liberal(社會 liberal 和經濟 liberal 兩種意義上都符合),libertarian 價值觀我通常也同意,但會反對政府立法時往那條方向走,socialism 如果僅限於「提高富人税、提升國民平均生活水準」這兩點的話我也是絕對贊成。一直以來不論朋友是左派右派、身處哪個國家,基本上都溝通無礙並互相理解,自認為在政治觀點上我不算是特別偏激的人。

可是在 Matters 上,(我自以為的)誠實表達自身經驗成了「看不得中國好」、「你这种无根之萍是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情绪的」、「只能说你不是中国人,你无法理解中国精神的内核」。當然,這些評論是少數,但它們確確實實的存在著,許多熱門文章和下面的留言也是抱持著以中國利益為本的觀點。

而幾個我覺得代溝很深的地方:

  1. 中文這個語言本身,並不僅限於中國人可以使用,任何會中文的人都可以用中文表達他們的想法,但有些人的邏輯感覺是「你既然用中文了,立場上就是要支持中國」
  2. 我真的覺得很多活在牆內太久的人完全不懂「言論自由」的定義,及就算享有言論自由,並不代表要用它來謾罵或詛咒對方(當然要這樣用也大有人在,畢竟寫出《大陆人非人类论》那篇的作者還號稱是台灣人不是嗎),言論自由是保障你我用人話提出不同意見
  3. 有時還真的會看不懂別人寫的內容(這跟簡繁沒有一定關係)。除了不時會看到沒頭沒尾的句子結構(我的句子應該也沒好到哪去),牆內又因已習慣使用英文拼音的字首、或拆字來暗喻敏感話題(例如 zg、gcd、xj),雖然在 Matters 上不需要這樣做,但不少人依舊保留了這寫作習慣。這些字詞因涵蓋範圍太廣又不知從何猜起,列表上也找不到,有時看得很吃力
  4. 人權。中國牆內和牆外(官方的牆和心中築的牆),對於「人權」的解讀似乎完全不在同一頁上,甚至已經大到無法溝通或互相理解的地步。那篇詢問中國人對新疆再教育營的看法裡(留言區需登入才看得到),一些支持再教育營甚至滅絕伊斯蘭人口的留言看得我冷汗直流
但還是感謝他們誠實作答,而且其中也有不少理性答案
補充:zg = 中共;gcd = 共產黨;xj = 新疆

不過目前使用 Matters 的經驗,卻給了我機會質疑一個以前根本不用思考的問題:

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寫?

真的是像我開頭寫的「希望能藉此跟中文世界的人溝通」嗎?那為什麼當碰到意見相悖的多數時,我會開始顧慮「這篇先不要轉」、「那篇沒談中國政治可以轉發過去」呢?如果原意是為了溝通,那我到底在顧忌什麼?被嗆、被否定、被灌輸大中國式思想而從此忘記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好像還真的是這樣。

使用 Medium 以來,一直都是默默在角落耕耘,講什麼都不用擔心被放大檢視,但 Matters 的使用群造就了你不論寫什麼,只要跟中國扯上關係,總會有人要發表幾句意見。不論這些意見是贊成或反對,對身為發起討論的原作者而言,某種程度上都是負擔(因為覺得有責任要把每一則回應都細讀並強迫自己換位思考),也難怪不少名人、明星、甚至 YouTubers 講明了他們就是不看 PM 與留言,畢竟過多的輿論確實會帶來心理影響。

我希望多一點的繁體中文使用者,可以考慮臉書以外的發文平台(就算只是備份也好),Matters、Medium、blogs、自行架站、什麼都可以。因為即使不討論 Facebook 的種種隱私問題,除了內容即時這個優點,FB 的本質非常 self-contained 且排外,外指的是所有非臉書用戶。例如我沒有 FB 帳號又使用 Tor 時,若看到超連結是連到臉書上的文章,通常根本放棄點進去讀,因為非常麻煩(光是 “are you a human?” 就得過個五六層以上)。

繁體中文使用者都集中在臉書和少數論壇的後果,就是除了這些平台以外的所有中文內容都漸漸被單一化,除了獨立新聞和報社,中共和「中國本位」的思想確實漸漸掌控了越來越多中文平台的話語權和風向,最終達到的會是全方面的 monopoly。

對中文的 monopoly,對「中文」這語言使用權的壟斷。

聽起來很誇張又杞人憂天,可是這的確在發生中,如果中文使用者不意識到這個威脅(不論簡體或繁體用戶,那不是重點),並盡快以「產出更多不同意見的中文內容」作為回應方式、讓多樣觀點在中文裡得以存活,中共本位的「中文解釋權」只會擴散得越來越快。

即使是像 Matters 這麼「自由」、不會被政府強制刪帖的平台,我還是看到了有些人抱怨:發了篇文、但評論區完全跑偏了,只好把文章隱藏起來(不想給原作者帶來負擔就不指名道姓了,但見到過不只一次類似意見)。這種因怕麻煩而隱藏起來的文章,真的很可惜,對辛苦創作的原作者可惜,對還沒讀到的潛在讀者也很可惜。

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強大的心理素質,能夠平心看待網路輿論(我也沒有),就像那些大家不敢或不打算轉來 Matters 的文章一樣,既然已經可預見評論區會多麽混亂,何必自找麻煩造成「炎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