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弘
林一弘

大学生,社会观察者,随笔者一名

【隨筆·誰筆···】給予世界多一份愛與悲憫——讀伯蘭特•羅素《西方哲學史》有感而發

愛固然重要,但是悲憫同樣也不能缺少。陰陽的兩面,不能總誇贊一面,而去忽略另一面。

與其他哲學家的作品嚴謹的風格相比,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文彩斐然,行文流暢,在哲學之外,輔以文學和各種史料,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個人風格強烈,我全程把它當作一本稍微深奧的笑話書看。就我目前學習哲學的感悟而言,如果一開始我們就進入某一位哲學大家或者某一哲學流派的具體理論,反而會讓我們覺得摸不著頭腦。所以,只有在搞清楚那些哲學理論在回答什麼問題的基礎上,才能理清一套哲學理論在說什麼東西,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我們自己的思考,激發我們對哲學的興趣。所以,在這一系列的哲學筆記中,我試圖從問題出發,來記錄我的學習。

圍繞古希臘哲學的一個核心問題是:世界的本源是什麼?

“人生來自由,而處處都在枷鎖中。”全書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分為古代哲學,天主教哲學以及近代哲學三部分。作者在這一書中不只是在單純的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展,更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展,而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中講述西方哲學的發展歷史。正如作者在緒論中說的“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社會環境塑造著哲學,而哲學又反過來影響環境,因而要理解一個時代或民族,就有必要理解它的哲學。哲學家的學說也不是孤立思考的結果,社會環境和已往種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學說的產生都有很大影響。

在羅素看來,哲學是一門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的學問。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那些迄今為止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卻又像科學一樣,依靠人的理性。所以它既可采兩者之長,又會受兩面夾擊。哲學在神學和科學之間發展自我,同時容量迷失自我。

作者說一種哲學要有價值,應建立在一個寬大堅實的知識基礎上,這個基礎不單是關於哲學的。哲學,是尋求人生真諦與智慧之學。哲學探索的意義,不在於給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一個確定的答案,而是讓我們在不確定的生活中確定的生活。

來說說留在我腦海裏的印象很深的教皇和皇帝兩個權力相爭的概念,他們此起彼衰,爭鬥不休,教皇權力一度壓制過皇帝。關於赫赫有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之前,古希臘文明的興起,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的出現是希臘文明的曙光。會異端興起,天主教和基督教各持己見,各派代表人物群雄逐鹿。

再來說說我理解的近代哲學,近代哲學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哲學,從義大利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教皇和教會的權力逐漸衰弱,人文主義興起,作為個人的人的思想意識開始覺醒。從盧梭到現代的幾位哲學家,延續前人,有所發展。天才異於常人,或天賦異稟,或放蕩不羈。有人捨棄貴族生活,有人極力結交貴族。曾經,拜倫在我眼裏只是和雪萊齊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在羅素的筆下,他是一個極端的叛逆者。尼采的超人哲學早有耳聞,崇尚英雄無可厚非,但他賦予他的超人的那種權力欲本身就是恐懼的結果。何況他對婦女的輕蔑,對於婦女的經驗,幾乎只限於他的妹妹。

羅素本人在書中說:“一件事情必須牢記:一個人的見解與理論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麼就可以假定這個人具有某些智慧。但同時,大概也沒有任何人在任一題目上達到過完全的最後的真理。當一個有智慧的人表現出來一種在我們看來顯然是荒謬的觀點時,我們不應該努力去證明這種觀點多少總是真的,而是應該努力理解它何以看起來似乎是真的。”作者在這裏是說,對以往的哲學家要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注意考察哲學家所處的環境。比如作者對柏拉圖的理想國不以為然,認為它只能保證少數人的生活,不可能產生科學和藝術。“其所成就的不過是作戰的技巧和足夠的糧食。”但還是指出,那是因為柏拉圖曾見過雅典的饑荒和戰敗。所以才下意識旳認為避免災難就一個政治家所達到的最高成就了。

書中還說到:“研究一個哲學家的時候,正確的態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視,而應該首先有一種假設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論裏有些什麼東西大概是可相信的為止。唯有到了這個時候才可以重新採取批判的態度,這種批判的態度應該盡可能的類似於放棄他所一直堅持的意見之後的那種精神狀態。”我覺得當一個有智慧的人表現出一種在我們看來顯然是荒謬的觀點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努力去證明這種觀點多少是真的,而是應該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會看起來似乎是真的。這種運用歷史與心理的想像力的時候,可以立刻開闊我們的思想領域,而同時又能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自己所為之歡欣鼓舞的許多偏見,對於心靈氣質不同的另一個時代,將會顯得何等之愚蠢。

儘管對哲學還不夠透徹,但這本書,羅素所傳達的哲學理念,我是認可的。

他的問題甚至是沒有具體的答案的,也並不是要讓人信服於某個唯一的答案的。在我現在的認識範疇內,覺著在讀這本書,讀有關於哲學的書籍之後,應該要對哲學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有更為全面的瞭解,對於如何看待一件事,或者一類事物,應當有不偏頗的認識,對於理解這個世界,少些激憤的、不滿的又無謂的抱怨和無端的質疑,如果疑慮仍然存在,也要學著用謙虛的態度來仔細衡量。

從這本書裏,我瞭解到,一切思想都有一個樸素的開始,現代社會中所採納的那些觀點,很多都是比想像的近很多的年代才發生的事情,而很多我們以為錯誤的,其實在不久之前都還在廣泛的指導社會生活。其實現在世界的很多問題,並非是一國一時一地所有的,而實質上都是過去存在過的問題。而某些現在看來帶來嚴重倒退的思想,都曾經一度被看做理智的光輝。人對這個世界的思考,永遠不是瞬間到達彼岸的思想之光,而是漫長跋涉之後充滿傷痕,疲勞,自我否定的行路人。幾乎從沒有什麼真理是人立刻就足以認識的,對任何真理的追求和探索,其意義並不亞於真理本身。

從這個角度出發,只在自我滿意的情況下才樂於開始的寫作,和人類數千年無數次的自以為認識到真理一樣,本身並麼有多大意義。而真正的意義本身,則存在於對真理的追求和探索之中。無數次的輾轉,思考,否定,毀滅,痛苦的新生,傷痕之後,才是真正的價值。

像羅素最後說的那樣,人類或許最終也無法理解神。或許人類追求的,永遠是一種理性的,非權威的,向真理靠近的方法。至於能否認識和掌握真理本身,那是一個在人類離真理足夠近之後才能解答的問題。

哲學是需要人一輩子去挖掘的,反復推敲他的每一個文字,理性生活,流動性時間,苦難隨知識增長而增加,從古至今,哲學思想都是在教我們真正學會生活,一切眾生皆平等,萬物需互相尊重,理解,方乃有道之天下!

羅素對每一個哲學家的哲學思想的傳述,看不透徹甚至不理解。但每一個關於他自身思想的表述,都清晰簡潔。他對每一個哲學家大膽的批評否定或欣賞贊同都能引導人走向這個方面。

最後他說,“而我覺得普遍的愛是關於這個世界我所希冀的一切事物的原動力。”

那麼讓人感動的一句話。

在如今的關鍵時刻,我們見到黑暗與骯髒,看到貪腐與墮落,也看到大義與堅守,見到責任與良知。

而我希望這世間所有的美好與光明,都訴諸於愛與悲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