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飞
慕容飞

一个笨小孩

致良知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孔子走了没多久,儒家即分成八派。尽管孔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但同历史上任何其他宗教一样,终于未能逃脱分裂的命运。派系之争,虽被冠以学术的籍口,但究其根本,还是利益之争。

全部王阳明的思想,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即理,知行合一,是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没有显著的“儒”性特征。为什么说阳明心学属于儒家系统呢,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致良知”。

如果说“致良知”在孔子笔下,还有些许模糊羞涩的话,那么到了孟子那里,就已然是掷地有声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即是“致良知”;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亦是“致良知”。不是吗?你不认为我们这个社会,最缺少的就是良知吗?

良知的实质是性善论。我大学的班主任、系书记,认为人性本恶,但人性向善。这在本质上,还是性善论。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这一前提所暗示的方向,说穿了也是承认性善论。

性善也好,性恶也罢,并不重要;关键是性的取向(不是性取向,是人性的取向),在这一层面上,主流思想、宗教,无不是一致的,那就是善;善,就是大同,就是普世。

一直以来,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无神论,是人性本无善恶。前者就不讨论了,后者明显是荒唐之极的。人性为什么一定是善,或者一定是恶,或者无善无恶呢?人性里难道就不能同时包含了善与恶吗?

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是对孟子学说的误解。孟子从来就没说过,人性只有善没有恶。孟子只是倡导人性善的一面。纵观孟子一生,都是在不遗余力地发掘人、特别是统治者的善心、善性。在那样一个王权时代,这种满满正能量的金玉之言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

善、恶之争,于孟子而言根本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善,并且是统治阶级的善,也就是仁政。仁政之下,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还有什么比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更重要的吗?这就是孟子的过人之处、伟大之处!

王阳明少时有“五溺”:任侠、骑射、文章、道事、佛事。然而最终还是回归了儒道。在世界观、方法论上,陆王心学确有别于程朱理学,但“致良知”同“明明德”和“止于至善”的殊途同归是显而易见和不容置疑的。

从孔孟,到程朱,到陆王,当我们撕掉统治阶级虚伪的面纱而真正去研读儒家思想时,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

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听了准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儒家很简单,那就是暖暖的仁、爱、善!这正是中华文化和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的不朽内涵!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