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下客
蕉下客

对49年以后中国历史感兴趣,鉴于中文互联网有关的记忆和记载正在被大规模地有计划地移除,本博主要用作收集网络“垃圾”,“拯救”网络记忆和记载,可能偶尔会有点原创,稍微会转一点资料性强创见多的不被主流刊载的学术性文章。另外,凡华夏文摘刊登过的文章一般不cross post,当然也会有例外,视情况而定。

杨玉新 记武威“文革”中的一场夺权闹剧

记武威“文革”中的一场夺权闹剧

文/杨玉新

记武威“文革”中的一场夺权闹剧

在文化大革命中,武威一中先后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战斗组织”,一个是突刺师团,由马酒生、石学仁等学生发起成立,另一个是井冈山兵团,由几个学生组织联合发起成立。在武威的“文革”中,站在井冈山兵团一边的群众组织形成了“井派”,站在突刺师团一边的群众组织形成了“突派”。“井”、“突”两派势不两立,你打我斗,你争我抢,尤其在武斗中,动用真枪实弹相互残杀,给人们群众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那时,我在武威一中上学,1966年高中毕业,恰逢“文革”爆发,大学停考,无可奈何,只好留校“闹革命”。文革”刚开始,我也是突刺师团的一员,在突刺师团时,我参加并目睹了突刺师团的一场夺权闹剧,现记述如下:

1967年1月28日早上,天气特别寒冷,前几天刚下过一场大雪,地上白茫茫的一片。武威一中突刺师团的几十名学生,举着团旗,唱着战歌,冻得瑟瑟发抖,来到武威地委大院,找到宣传部的一排平房办公室,站在外面,高声大叫:“袁浩滚出来,我们要夺你的权!”袁浩是武威地委宣传部的部长。

大家声嘶力竭地叫了几声,里面没有反应。于是,高呼口号:“打倒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袁浩!”“袁浩不投降就叫他灭亡!”里面依然没反应。于是几个身强力壮的学生,进到了办公室里。不一会,他们以做喷气式飞机状的方式,押出来一个50多岁的胖老头,原来,他就是宣传部长袁浩。

袁浩被押到学生们的前面,一个学生站出来,高声宣读了“夺权令”,命令袁浩立即交出宣传部的大印来!袁浩说了一声:“我不认识你们,怎么能把大印交给你们!”即刻遭到一些学生的拳打脚踢,学生们又呼口号:“袁浩不交出大印,就砸烂他的狗头!”

折腾了一阵子,袁浩也顶不住了,无奈,这个胖老头儿只好到办公室去,将一个书柜打开,把武威地委宣传部的红色大印,恭恭敬敬地交到了突刺师团负责人石学仁的手中。石学仁对袁浩严声厉色地说:“袁浩,从即日起你就滚回家去,宣传部的一切大权,都由我们突刺师团掌管!”

就这样,夺了大印,便夺了袁浩的权,夺了武威地委宣传部的权。学生们兴高采烈,群情激昂,大家又振臂高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夺权成功了,学生们呼啦啦地拥到宣传部的办公室,这儿看看,那儿摸摸,有点不知所措。

因宣传部是武威地委的一个职能部门,而武威地委当时又管辖着好几个县委,夺了武威地委宣传部的权,必须要给所管辖的几个县级宣传部下发通知。夺权的当天下午,突刺师团就指定专人起草好了“通知”,石学仁派我和魏炳照(武威二中的一个学生)去邮电局,将“通知”以电报的形式,发送给各县的宣传部。

我和魏炳照到邮电局,将盖有武威地委宣传部大印的“通知”交给发报员,让她立即发送给各县宣传部。发报员是个女的,年龄大约40多岁,她看过“通知”后,对我们说:“作为公函发电报,还要在发报单上加盖武威地委宣传部的公章”。魏炳照说:“公章就在我的囊囊子里装着哩!”于是,他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了宣传部的红色大印,交给了发报员,原来,临出门时,石学仁将大印交给了魏炳照。

发报员看着我们这两个稚气未脱且衣着寒酸的小孩,竟然拿着武威地委宣传部的大印,她以怀疑的口气说:“这公章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公章是真的!”发报员皱着眉头,用困惑的目光将我们瞅了瞅,又将公章仔仔细细地看了看,她似乎有些不太相信我们,但又没有理由拒绝我们的要求,考虑了一会,很勉强地在发报单上盖了章,又把公章交给了魏炳照。魏炳照接过公章,很随便地将公章装在衣服口袋里。

1月30日,突刺师团向全社会发布声明称:突刺师团在广大革命造反派的支持下,夺了武威地委宣传部的权,赶走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袁浩,吹响了武威革命造反派大夺权的号角,并为全面夺权作了准备。

2月28日,突刺师团“掌权”持续了一个月,又向全社会发布声明称:武威地委宣传部的夺权不符合“三结合”的要求,决定将一切权力交给宣传部的革命造反派。

石学仁随即将夺得的大印交出,带领几个“掌权”的学生,撤出了武威地委宣传部。

这就是发生在50年前,武威“文革”中上演的一场夺权闹剧。

2017年2月30日

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46893b4c4380147d8c8c4668d4e419ce3b4c413037bfa6663f405a8e906b6075f94a5cbaf53c76320123b59b83df1a8bac925f75ce786a6459db0144dc0edfba5154c437912afede6ef0cdf625e2d8c5a7a84352ba44737e9786894d0164dd1ff70340e5b19838022910ad9d4072fe2960599e3433b550f890251e039681de4b3dc93da36b0696df22c13805c317b36f6c3333a5&p=8d7dc64ad48c1beb08e296271b&newp=c37ac64ad48057bc2abd9b7c4953d8304a02c70e3ec3864e1290c408d23f061d4862e9b821201007d4c07e6502ae4f5ce1f5327123454df6cc8a871d81edd13e3cfa&user=baidu&fm=sc&query=%BC%C7%CE%E4%CD%FE%D6%D0%B5%C4%D2%BB%B3%A1%B6%E1%C8%A8%C4%D6%BE%E7&qid=f05c0e1a000bd10a&p1=2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