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虱
叫虱

无方向写作者,于细微处捕捉时代精神症候

“韭菜”疯长的背后:一场自我认同与网络流量的交易

作者介绍:浙江大学世界史博士。独行天下,博览群书,寻找和记录时代的“病人”

2000年前后,长江读书奖首届获奖书目、反思经济社会问题的《现代化的陷阱》极度热销,一版再版,成了学术著作中罕见的畅销书。

在文化思想领域,徐友渔、朱学勤、资中筠等自由主义阵营的“旗帜”,频繁出现在各大网站上。盛赞自由市场的经济学家张维迎、吴敬琏,经常手握麦克风,出现在经济和社会论坛上.......

南方报业集团不停地发出对时代问题的反思和追问。每周一开始,我就期待着星期四最新一期《南方周末》将准时出现在街头报刊亭。

相比之下,那时候的陈平还远远不是名嘴;金灿荣还不敢动不动摆出一副“高参”姿态;“局座"张召忠固然帅气逼人,其不时语出惊人的结果,往往只是徒增笑料。

然而,这十几年来,自由主义阵营不断失势消沉,而高祭极端民族主义旗帜的文人学者却愈发强势。陈平、金灿荣们开始抢夺麦克风,频繁登台,引领风骚。

很多人把它归咎于尺度收紧,审查太严。冷静分析一下,其实它更多是信息技术革命的结果,也是它放大的错觉。

2000年前后,网络刚刚在中国兴起,持自由主义立场的文人容易出名。那些年上网主要依靠电脑,而且家里有电脑的人不多。网络社会呈现出的是一个橄榄型“两头小,中间大”结构。网民的主体是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一二线城市中产阶级。

在逐渐从纸媒向网络转移的舆论场上,左派与右派势均力敌。但是,总体而言,理性的声音占上风,自由主义在风头上盖过极端民族主义。

那些年,贴上“自由主义”标签的知识分子在网上更容易获得追捧,因为刚刚富起来,声音却一直埋在心底,不敢轻易表达的城市中产阶级,在可以匿名的网上,活跃度非常高,更愿意站出来捧红自己的代言人。极端民族主义的声音,很难通过被理性的城市中产阶级主导的网络,传播到社会底层并从中汲取力量。

2010年之后,网络开始由电脑向手机移动客户端拓展。这一技术革命对思想文化生态造成始料不及的冲击。

首先,草根“韭菜”大量冒出

智能手机的普及,意味着大量受教育程度低、不会操作电脑的网民,尤其是来自四五线城市和小县城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网民、全国各地的低收入群体,也能接触网络了。其直接后果是,橄榄型的网络社会结构,瞬间变成金字塔型。

居于塔底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底层网民,在数量上一下子远远超过了居于塔中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产阶级网民。正是这些草根网民构成了极端民族主义人群的主体。(何谓“主体”?其意为“大多数,而非全部”。在小城市和草根阶层中,也不乏非常理性的人。)

这些草根网民普遍无法理解全球化时代复杂的经济运行机制,无法理解和平的外部环境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最主要的一点是,他们无法从生活和职业中获取足够的自我认同。

在经济上行的大环境中,别人的成功容易让他们产生相对剥夺感,受到刺激。他们活得相对憋屈,渴望自我认同。攀附到一项伟大的“战斗事业”中,通过与“敌对势力”作战,能让他们找到“我也能干大事”的价值感。

用U型锁狠狠砸伤西安日系车主的主犯,在饭桌中因争论“中日开战谁能打赢”而拿起啤酒瓶捅死同伴的王某某,不都是借助网络,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群”后,获得虚幻的力量感的社会底层人士吗?

其次,文人学者们发现商机

手机上网便捷的传播通道,让陈平和金灿荣们可以轻轻松松地把自己的声音传播到社会底层。这让本来就对国际政治和全球化认知严重扭曲的数量庞大的韭菜们,突然受宠若惊般地发现,原来没读过什么书的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竟然与名校学者高度一致。这让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认同。

对于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或“混得不好”的他们来说,金教授的段子、张教授的演讲,简直就是兴奋剂。

这一类视频,让一向自卑的他们,突然有了反智的资本,可以大肆嘲笑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反对极端民族主义的同学、朋友、亲戚们“读书读傻了”、“读了大学也不过如此”。

这一类视频,还赋予了他们道德的高度,可以动辄指责混得比自己好,但是观点不同的人为“叛徒走G”、“没有良心”......

只要出现这一类视频,他们就会纷纷点赞和转发,热心地报之以流量支持。

手机上网便捷的表达通道,让他们变得非常亢奋。为那些说出了自己想说却又表达不出来的想法的极端民族主义文人墨客打赏,“韭菜们”俨然有了翻身站起来,支持“战斗事业”的快感。拿起手机就能给“至道学宫”的作者们打赏,意味着“韭菜”们的商业价值可以轻松变现。

依靠收割“韭菜”,好几个不惜恶化国际环境、专门煽动仇外的公众号,发一篇文章,就能轻轻松松骗到十几万元的打赏,其他文人墨客们看了难免不眼红。收割“韭菜”,稳赚不赔,还不带禁言风险。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文人墨客前仆后继地加入了收割“韭菜”的行列。

通过智能手机和自媒体,学术明星获得了网络流量,草根韭菜获得了自我认同。这场交易不可避免对舆论场上的力量平衡产生巨大影响。智能手机和自媒体对思想文化生态造成的冲击,恐怕是它们自己始料不及的。

面对疯长的“韭菜”,理性派的失望可以理解,绝望大可不必。 “韭菜”一直都在,只是以前没有机会发出声音而已。同时应该看到,网络的无中心蛛网状态,也为理性的声音提供了传播便利。

不要陷入无力感,更不要丧失前行的动力。多看看网易新闻的跟帖,多加入几个微信群,你就会发现,理性的力量在不断壮大,只是理性的群体偏向于克制,极端的群体热衷于叫嚣,信息技术革命又放大了他们的声音。

我们的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时代的车轮仍然在缓缓地前进。

来源 | 公众号:叫虱

https://mp.weixin.qq.com/s/0ph7Tgh-fzswWZT6Fw8lGg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