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o
Liko

无知的个人,迫切的摄取。思绪的丰富,文字的匮乏。

《被讨厌的勇气》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厌恶自己时的心理状态

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哲人: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青年:先生也许已经注意到了。首先要说的就是我这性格——对自己没有自信,对一切都持悲观态度;还有就是太过固执;非常注重别人的看法,而且总是活在对别人的怀疑之中;不能活得自然,总觉得像是在演戏。而且,如果只是性格倒还好,自己的长相和身材也没有一样让人满意的。

🙋‍♂️ 讨好型人格的普遍心理状态,这词这几年倒是没有怎么听说,前些年还是非常火的。

哲人:的确。你感觉自己没有任何优点,只有缺点。不管事实如何,就是这样感觉。也就是自我评价非常低。问题是,为什么会那么自卑,为什么会那么低估自己呢?

青年:那是因为事实上我本来就没有什么优点。

哲人:不对。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首先请你理解这一点。

🙋‍♂️ 为自己的目的找了个借口,而不是因为这个借口有了这个结果。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自卑感来自于主观的臆造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外部因果律

阿德勒用「外部因果律」一词来进行说明。意思就是: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自卑情结和自卑感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关于自卑感,阿德勒指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也就是说,自卑感虽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没人能够一直忍受这种状态。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阿德勒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答案也许应该是婴儿。婴儿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婴儿就是通过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并且,婴儿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 最可怜的好像还是中产,好不容易靠着自己的努力,还要通过「税收」等去养活一群「弱势」人。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关于自夸的复杂实例。这是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就是指夸耀不幸。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这是必须重点强调的地方。

哲人:这也许是你没听说过的词语,是「优越情结」

青年:优越情结?

哲人: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人际关系中的「权利斗争」

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有些会误入歧途、逃学,甚至会出现割腕等自残行为。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肯定会从简单的因果律角度归结为:「因为父母用这样的方法教育,所以孩子才变成这样。」就像因为不给植物浇水,所以它们才会干枯一样。这的确是简单易懂的解释。

但是,阿德勒式的目的论不会忽视孩子隐藏的目的——也就是「报复父母」。如果自己出现不良行为、逃学,甚至是割腕,那么父母就会烦恼不已,父母还会惊慌失措、痛不欲生。孩子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出现问题行为。孩子并不是受过去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报复父母)。

承认错误,并不代表失败

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所谓控制怒气是否就是「忍耐」呢?不是的,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人生的三大课题

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人际关系有距离和深度。

人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因此,阿德勒心理学把作为个人的「自立」和在社会中的「和谐」作为重大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呢?阿德勒说:「在这里必须要克服‘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主题。

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在「不得不面对」这一意义上确实可以说是「义务」。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可以通过阿德勒所说的直面「人生课题」来实现。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1. 自立。
  2. 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1. 「我有能力」的意识。
  2.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这是与爱之主题有关的话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从距离和深度这一观点来考虑的话,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通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而且,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即使你逃避人生课题、依赖人生谎言,那也不是因为你沾染了「恶」。这不是一个应该从道德方面来谴责的问题,它只是「勇气」的问题。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

我们人类并不是会受原因论所说的精神创伤所摆弄的脆弱存在。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