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俱樂部
原獨俱樂部

我們是原獨俱樂部。政治上主張台灣原獨。運動上堅持自然主權和歷史正義。智識上強調複數方法與複數觀點。關心所有與原住民族有關的課題。我們也是文化橋樑的建構者。

原獨要聞|黃金與亞諾馬米人的悲歌・推薦澳洲原住民攝影師作品

人權觀察組織指出,委內瑞拉政府向來沒能保護亞諾馬米人,任由他們淪為非法淘金客的強迫勞工,甚至遭到性剝削和肢體虐待(如斬斷手腳)。當地環境組織指出,深山叢林裡有巴西非法淘金客的聚落,委內瑞拉軍方與他們勾結,和非法淘金客一起運輸黃金。

各位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是 7 月 4 日,剛過去的 7 月 2 日是平年(非閏年)中間日,這日之前,一年已經過了 182 天,這日之後還有 182 天。也就是說,我們從今天向年尾倒數,今年還剩下 180 天。今天【原獨讀報】也繼續為大家讀報,同時不忘記:距離秋分還有81天。

  • 雨林,黃金,亞諾馬米的悲歌
  • 歷史上的荼毒:巴伊亞獨立節
  • 影像:生活就是文化(推薦原住民攝影作品)
Source: Sebastião Salgado/Financial Times

雨林,黃金,亞諾馬米的悲歌

亞諾馬米人(Yanomami)是亞馬遜雨林居民,傳統領域在今天巴西和委內瑞拉交界地帶。根據國際生存者組織(Survival International)的數據,亞諾馬米總人口約為 3.8 萬。委內瑞拉境內的亞諾馬米人居住在一個生態保留區,面積為 8.2 萬平方公里,約為兩個瑞士大小,巴西境內的亞諾馬米領域則為 9.6 萬平方公里。

光從數字看來,亞諾馬米人似乎過著安穩日子,其實全然不是那麼回事。因為雨林深處,亞諾馬米人的傳統領域蘊藏外人趨之若鶩的黃金

1980 年代起,巴西有多達四萬名非法掏金客闖入亞諾馬米人傳統領域,殺人放火之外,還帶來亞諾馬米人沒有免疫力的疾病(霍亂和麻疹),短短七年之間,亞諾馬米人口就減少了 20%。儘管自 1990 年代起屢有政府和國際組織介入,亞諾馬米人始終無法擺脫非法淘金客的暴力。採金也嚴重污染河流、土地和森林,導致亞諾馬米人透過飲水和食物攝入汞金屬毒害。

除了非法淘金活動,放牧業者也進入雨林,和亞諾馬米人爭地。

今年 5 月 25 日是巴西亞諾馬米傳統領域劃設滿三十週年的日子,卻沒什麼好慶祝。9.6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已有約三分之一淪為非法礦場。

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最近的一篇報告指出,今年 3 月委內瑞拉境內的亞諾馬米人和委內瑞拉軍方因為網路問題起了爭執,有四名亞諾馬米人被殺,兩人受傷,被送往軍事醫院。軍方宣布要調查這起案件,實際上卻沒有作為,受傷的亞諾馬米人被扣留在醫院不得離開。

人權觀察組織指出,委內瑞拉政府向來沒能保護亞諾馬米人,任由他們淪為非法淘金客的強迫勞工,甚至遭到性剝削和肢體虐待(如斬斷手腳)。當地環境組織奧里諾科救援(SOS Orinoco)指出,深山叢林裡有巴西非法淘金客的聚落,委內瑞拉軍方與他們勾結,和非法淘金客一起運輸黃金。

Human Rights Watch: Yanomami Indigenous People at Risk...
Mongabay:
At 30, Brazil’s Yanomami reserve is beset by mining...
Survival International:
The Yanomami...
WFPHA:
End the genocide of the Yanomami people...


歷史上的荼毒:巴伊亞獨立節

①⑧②③|⓪⑦|⓪②

巴西於 1822 年宣布獨立,獨立戰爭直到隔年 7 月 2 日巴伊亞(Bahia)擊退葡萄牙人才告結束。巴伊亞加入巴西聯邦,並以此日為巴伊亞獨立紀念日。

如今巴伊亞有人口約 1,500 萬人(總面積約 56 萬平方公里),其中白人、黑人、原住民等多民族混血人口佔 63%,白人佔 20%,黑人 16%,美洲原住民 0.29%,此外還有少數亞洲移民。

巴伊亞的原住民主要是巴塔索人Pataxó),如今還有約兩千人生活在巴伊亞的巴塔索部落(巴西全境約有一萬人口),但他們主要使用葡萄牙語,只保留少數巴塔索語彙。

巴塔索語是已滅絕的語言,因為資料太少,語言學家也很難確定巴塔索和這其他語言的關聯,一般認為巴塔索是一種馬薩卡連語(Maxakalían),這種語言又分為巴塔索語、馬拉利語(Malalí)、馬薩卡利語(Maxakalí)和寇洛波語(Koropó)。這四種語言及其可能方言已經全數滅絕,這項歸類帶有揣測成分。

圖為今日巴伊亞州薩爾瓦多城(Salvador)。
Source: Mr. Söbau/Unsplash

影像:生活就是文化(推薦原住民攝影作品)

澳洲原住民攝影師 Wayne Quilliam 多年來在澳洲各地捕捉原住民影像,提供我們屬於原住民的視角。去年 4 月他的攝影集《Culture is Life》出版,和我們上週介紹的歐洲攝影師作品《Homage to Humanity》果然有很大的不同。

Source: Wayne Quilliam/The Guardian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