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dy
Wendy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综合体;不能改变世界的话就改变自己

港中大游学日记|“香港”从来都不是一座城,而是一个意涵丰富、色彩迷离的文化符号

有幸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的暑期项目,以下内容摘自日记——

海岛慢慢缩小,平原渐次放大。下飞机又看到简体字的时候,熟悉感和恍惚感一同袭来,仿佛满大街英文和繁体中文的场景只在梦里出现过。

「“香港”从来都不是一座城,而是一个意涵丰富、色彩迷离的文化符号。」

方寸大的地方聚集着无数精英,流通着无尽财富。看不见的角落里藏着流浪汉、难民、港漂。香港的政治、历史、文化意义应该远超那个小小的物理空间所能容纳的。一国两制象征着两种对立的政治制度妥协互容的可能,97年的回归是新中国走向强大的标志之一,深情的粤语歌、迷离的香港电影是流行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维港照的背影

香港的每一处放进画框都像是电影精心剪辑的一帧画面,街头的每一粒微尘都蕴含着讲不完的故事。

大海、蓝天、白云、摩天大楼、群山、船只,都不是香港独有,但只有在这里,群山环抱着高楼大厦,灯光点缀着大海之滨,大吊车和挖土机与蓝天白云一同入画。

海的尽头是山的轮廓,山的上面是横亘着的云层,云层的边缘被落日镶上了金边。岸边是遛狗、散步、拍照、钓鱼的男女老少,走近了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语言。

坚尼地城

我们趴在岸边看着火红的太阳落下,等待燥热被海风吹去,最后一丝日光散尽,夜幕缓缓降临。临海让城市的空气闷热潮湿,也带给海边的人们凉爽的海风、无与伦比的美景和优良的港湾。

来香港之前,张爱玲和王家卫构成了我对香港全部的想象;来之后,浪漫的美感有增无减,真实的肌理也逐渐暴露。

维港奢华的商场外是在燥热中作业的施工队,放着悠扬的小提琴,宛如泰坦尼克号头等舱般的K11外几步之遥,就是鱼龙混杂的重庆大厦,旺角的市井街头和中环的摩天大楼同样人头攒动。

拍摄于维港商场外

在报刊亭看到某张报纸的头版头条是中大校董风波,突然就想到远在华北水深火热的人民。这座城市的人们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是否知晓自己的同胞正在饱受洪涝的折磨。

两周的时间不足以对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有太细致入微的了解,尤其是这样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只是从此以后,“香港”这两个字于我而言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符号化的意象,而是无数个真实可感、有血有肉的人和故事。

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认识的朋友就像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当下一样,怎么讲,都讲不完。

维港岸边按下的快门、旺角餐厅的共进的晚餐、坚尼地城下沉的落日、太平山顶拍下的合照、迪士尼划破天际的尖叫、泳池里的欢声笑语,还有一起喝下的酒、一起完成的Pre、一起熬的夜、一起……

香港中文大学的泳池

所有的一切都会和这座城市的风景一起,印入记忆深处,等待未来的某一天开封重启。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