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對事實的過度簡化 我不喜歡分類 掉入既定印象
或許我不想分類,怕會有既定印象,說出來又會有語言上的簡化
但是分類也可以快速認識別人 就像星座 血型
人本來就是多面向的 只是一個光譜 不是絕對天平上的兩端,不用想要平衡
或許我是多重潛力者,有符合這些特質,但也只是符合這些特質而已
說我要翻轉教育,也是我在某個過程中 聽到了這個詞彙 而我自行把他們歸類在這個詞裡面
美式公司,你就可能會有個既定印象 嚮往自由、扁平化 沒有階級之分
巴菲特在信中寫下正是希望告訴他的合夥人這一點:「證券有市價是好事,永遠別讓它變成壞事,也就是別讓市價不時出現的異常情況左右你的判斷。」
套在我身上,我也可以說 :用文字表達這些現象是好事,讓人快速了解 溝通,別讓這些變成壞事,左右你的判斷(每個人的個性不一樣)
彭明輝教授曾提到:
當語言論證越清楚的時候,可能卻離事實越遙遠!
(當有人一次次對你這麼說的時候(貼標籤),你可能會出現是我就這樣的認知)
如果我們不要在倫理學裡鑽牛角尖,質問她該在兩個孩子間如何做抉擇,就有機會看到較完整的事實 :他原本會失去兩個孩子,但是因為成功說服了納粹軍官,因此有機會救一個孩子。是時的重點並非他犧牲了一個孩子,而應該是他救了一個孩子。 (像四川大地震的電影一樣,然後媽媽就一輩子活在愧疚裡面,想說是他害死了那孩子)
因此,重點在於它救了一個孩子,至於救誰其實並不重要。
或者說:沒有捨棄另一個孩子,他只是沒機會救另一個而已。
但是語言永遠是對事實的過度簡化,所以很多講述「道德兩難」的理論家都故意把這故事說成:他捨棄了一個孩子。雖然這根本不是事實。
在人生關鍵時刻裡,重要的往往不是如何「抉擇」,而是要去看到(記得)一個抉擇背後完整的事實。相信「真理越辯越明」的人老是想要把完整的生命故事 放到 過度簡化的理論結構下去論證;但是一個人只要有能力分辨生命的事實與理論的差距,就會知道:關鍵在於回到生命的現場去看見全部的事實,而不是在語言中爭論殘缺不全甚至被扭曲的片面「事實」
(也就是每個人對於某個的定義不同,需要加以解說才會比較明白。也就是說課本上的語言過度簡化了一些歷史,輕描淡寫讓你感受不到嚴重性或是感覺哪裡怪,往往也是很難歷史中學到教訓
透過文字你只知道片面並不是完整生命故事 像1/10一樣 只是片面
為了建立信任度 而做更多的解釋)
*小劇場
聽取了別人的負面對話 ,反而進入自我懷疑左右你的人生
(你習慣或經常對別人以及自己說的話:負面有哪些/正面有哪些呢)
透過溝通對話 問好問題 就能改變想法 引導自己或幫助別人 漸進式的在層次上變的更好
生氣往往是拿別人的過錯來逞罰自己,看淡別人的規則。對內停止擔憂 對外會開始產生祝福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