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師說,不如聽同學說
如果有個中學老師開個podcast,邀請班上在某些科目擅長的同學分享學習心法,那該多好。
科技日進月異,老師過往認知的唸書方式可能也不見得適合套用在當代學子。而邀請目前在特定科目特別在行的同學上節目分享唸書及考試方式,相信較能有效解開其他學生的盲點,經驗移植。
記得國中英文老師有次突然辦個活動,分組讓成績好的同學去教成績落後的同學。我被派去教一個男同學某張英文考卷,但教學過程真是越教越氣餒。
從頭到尾我只能跟他說:「這是慣用法,你要記下來。』、『文法就是這樣,記下來。』、『只要看到這樣的字根或字尾,就是某某意思,記下來。』
我只能硬著頭皮叫他記,不像數學有算式能夠驗證出正確答案,語言學習真的只能靠腦袋的記憶庫。
其實語言的形成不就是住在同一區的人,約定成俗的表達及溝通方式。大家講久了覺得某些方式聽起來比較順耳,就這樣記下來繼續與後代溝通傳承。然而對於要重新學習此語言的人而言,也許與他的母語是完全不同邏輯。因此新資料庫的建立就非常重要。
當時我其實有個系統化的做法,只是不曉得原來這才是能幫助同學的根本作法,所以不曾分享。只會要人家記,但『怎麼記』才是關鍵。
- 準備三隻顏色的筆:
紅:單字
橘:片語
綠:文法
- 準備一本線圈筆記本,分三等份頁數。不建議準備三本筆記本,計畫要能成功執行一定要夠簡單容易,帶一本筆記本上下課絕對比三本筆記本容易。
- 做筆記:凡是在課文、報章雜誌任何地方看到的新單字,用紅筆記在單字的區塊。除了查字義、詞性等輸入動作,最重要是自己造句這樣的輸出動作。藉由輸出,才能內化這個新資訊到腦中。之後需要使用時便能從大腦的資料庫提取。相同方式用於橘色記片語或句型,綠色記文法。每筆記錄一定加上自己的造句。也會直接在課本或講義上用紅橘綠等顏色畫重點,方便區分它們進入個別的資料庫。
其實就是用系統化的方式建立大腦對此語言的資料庫,就這麼簡單但很有效率。國小雖有上兒美,但當時對於文法句型老是搞不清楚,掌握度很低。上了國中遇到很有料又有熱忱的英文老師,激起我決定搞懂文法句型的決心。在我建立資料庫的造句輸出過程,若不確定是否正確,也會找這位老師討論。這樣的方式在我求學階段一直持續進行,可以說目前我可以比較輕鬆以英語溝通、書寫、翻譯,都虧了當初建立在大腦的資料庫。
而我相信各個科目一定會有孩子有自己一套適用於當代資源的有效學習方式。他們多半是自己摸索,執行一段時間發現好玩又很有幫助。這就是他們的學習心流,也許用app管理筆記、或者常收聽或收看某些資訊節目增加相關概念。總之,與其聽老師或家長幾十年前的唸書方式,當下真正還在唸書的同儕其實才是最值得借鏡的經驗。
但若要孩子在班上被大家盯著分享,可能會使他們緊張怯步。且也許不見得所有在場學生都有興趣聽,影響分享的氣氛及品質。
拜目前科技之賜,這樣的學習經驗很適合放在podcast,以訪談引導,相對私密自在,但又能有效傳達給感興趣的學生取經。有問題也能在集數底下留言,讓想了解這方面的學生能自在的交流。幫助應該很不錯!當然,有些孩子自小被灌輸同學間只有競爭沒有相互幫助,也不無可能。
這時就需要老師教導成長性思維。在某方面學習能力強的孩子通常對此科目是有滿高的興趣及熱情,因此需讓孩子認知在幫助其他同學的過程其實也正在提升自己。也許同學請他確認造句的正確性,他也發現自己對這樣的句型也不太理解,那正好可趁這次機會搞清楚。只要心態開放,樂在學習,就不用擔心被超越這樣的假議題。短暫的班級排名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自己到底理解多少。
而老師對於班級孩子確實有這樣的影響力,甚至也可以加分、嘉獎之類的鼓勵制度增加孩子上節目分享的意願。只是這目前是我一個母親的想法,要找到願意落實的人真的不知道有沒有呢。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