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syChen
DaisyChen

Thinking different, be cool.

Can We Still Be The World

不知為何,今天突然聽起了WE ARE THE WORLD。

這首由Michael Jackson與Lionel Richie共同譜寫的歌,已經唱響世界長達35年了,尤其是這段歌詞,相信應該是深深烙印於多數人腦海中吧。

We are the world, We are the children, 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 day, so let's start giving.

WE ARE THE WORLD有許多版本,我個人最喜歡的版本還是1985年與2010年。第一版是為了飽受飢貧的非洲人民所作,與1984年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以及1985年7月13日那場偉大的Live Aid事出同因;另一版則是為了經歷地震災害的海地人民所重新創作,有了更多元的音樂類型,也有了海地人民隨著音樂舞蹈的畫面。

如今,這首歌已經35歲了。但最近發生的種種卻讓我不禁心生懷疑:

Can We Still Be The World?


自新冠肺炎被正式定義為Pandemic的那一天開始,全世界一頭栽進了對抗病毒的漩渦之中,時至寫作的此刻,全球共有2,250,432名不幸患病,154,247名遺憾離去。

The Economist 2020年3月21日週刊 「Paying to Stop The Pandemic」

伴隨著新冠肺炎的猖獗,全世界亦進入了一種交織複雜的局面。政治上,各國領導人與高層官員或對內或對外地互相指責;經濟上,登記在案或巧立名目的失業人群與倒閉企業數不勝數;社會上,種族、階級、貧富等等矛盾對立愈演愈烈;而這一切,亦依附著social media上你來我往的沒完沒了的爭端。

無論身處何處,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因為這場「天災人禍」而陷入困境。那些奮戰在最前線疲憊不堪的醫護人員、工作人員與志願者,那些為了生計冒著風險四處奔波的快遞員、外賣員與司機,那些困在家中或百無聊賴或憤世嫉俗或失去目標的你我。還有,那些不幸失去家人親友的人們......

但是,面對如此史無前例的人類浩劫,我卻悲觀地感受到,大家對擁抱世界這件事似乎已經不太感興趣了。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globalization),或是麥克盧漢的「地球村」(Global Village),被認為是當今時代的基本象徵。隨著全球各國個地區從經濟層面起逐步建立了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文化與意識型態的緊密關係,全球化幾乎可以說是滲透至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蝴蝶效應」的牽一髮而動全身在如此關係中發生得愈發快速與強烈。

然而,中美貿易戰與新冠疫情的輪番登場,隨之而來的,是國際局勢的暗潮洶湧、經濟模式的阻礙受限,意識形態的衝突對立......無論是官方層面的互相甩鍋與指責,或是民間層面不理智的互相猜忌與攻擊,舖天蓋裡的新聞與無孔不入的社交平台上,夾雜著太多戾氣。

曾經何時,就像WE ARE THE WORLD所唱的「 The World Must Come Together As One」,想要喚起的是人類攜手並肩共同攻克難關的決心,是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信仰不分性別不分你我的手牽緊手,是共同擁抱與展望更美好的「同一個未來」。

明天上午11點,由Lady Gaga聯合WHO發起並組織的「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演唱會終於要直播了,長長的演職員名單勢必會吸引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成為這場殘酷的疫情歷史記載中鮮明的一筆。在這樣一個撕裂的時刻,音樂又成為凝聚人心的方式,真的挺好的。

真擔心明天網路會太過擁擠而掉線欸

真心地希望,我們終有一天能能真正以Global Citizen這一身份而自豪。

既然生活有著種種挫折,不如一起跟著音樂唱起來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