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開箱文
哲學開箱文

「你一開始做哲學教育,接著研究哲學故事,最後差點成了哲學笑點。」 哲普作家 台大兒哲中心研究員 國體大兼任助理教授 粉專:哲學開箱文 合作邀約:yschou0910@gmail.com

疫情哲思:統計數據欺騙了我們嗎?

疫情再次突襲台灣,先前因檢驗程序而突然出現的新名詞「校正回歸」,由於給人「統計數據可任意修改」的印象,引發了一波懷疑潮。這看似對應到了那句西方諺語:世上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統計數據。

有人諷刺說:如果數據不會騙人,那就修改數據吧。除了校正回歸,還有被誤認死亡的案例,重新「復活」過來。面對螢幕上每天跳出的不同數字,好像又回到上數學課的日子,只是這次不會有零分考卷,也不會有標準答案。

這些統計數據,代表的是一條條生命,還是一個個謊言?謊言論的想法並不奇怪,因為人類大腦更喜歡接收,角色性格鮮明、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所以,說有人操縱數據以圖私利,就算最終不被採信,也很容易持續停留在腦海裡。至於單純的數字排列組合,就太容易被遺忘。

更重要的是,數據一定會被解讀,或說放在特定敘事框架中去理解,譬如疫情是受控制還是更爆發。人們如果不相信這些敘事,自然就會說數據代表謊言,甚至數據就是謊言。

讓我們先來看看謊言的分類。曾有研究指出,說謊是日常生活的必備技能,我們不太可能什麼事都完全誠實,那通常會降低信任感與未來合作的可能。當朋友有了新裝扮並問你評價如何,大多數人都知道要避免負面用詞吧。實話難免傷人,所以謊言成了一種社交技能,這類謊言是各個文化傳統當中,或多或少會允許的。

相較於善意謊言,另一種謊言帶有明顯惡意,是故意令人相信錯誤資訊,以圖自私自利。這往往造成他人的巨大損失,因而被視為道德上的惡,在學術界就是論文造假抄襲,在社會上就是各種金錢詐騙。

至於統計數據,則是一種現代的資訊形式。人們之所以不容易信任它,一來是統計數據的蒐集與呈現,有時會誤導人們的認知;二來是統計數據的詮釋與解讀,常常會有多種不同觀點,尤其在涉及責任歸屬與利益分配時。這容易造成先射箭再畫靶的情況,也就是為了責怪某人或利於自身,刻意把統計數據看成某種觀點,俗稱「數據解讀的政治性大於科學性」。

這就代表,數據可以反映真實,更可以反映輿論戰。譬如對於每天累積的新增案例,有人說已好轉、有人說等降溫、有人說得封城,一般人實在很難有時間心力去仔細辨別。也難怪,當一個朋友說,數據本身不會騙人時;另一個朋友馬上回他:沒錯,解讀數據的人才會。

說實在話,我不覺得官方數據在欺騙人民,但在資訊如此混亂的當下,我可以理解為何有人不太信任它。再過幾天,臺灣累計確診的人數就會破萬,套用網路上說的:這不是一萬人的悲劇發生一次,而是不同人的悲劇發生一萬次。

如果我們把統計數據當成發生一次的悲劇,才是真正被它騙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