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開箱文
哲學開箱文

「你一開始做哲學教育,接著研究哲學故事,最後差點成了哲學笑點。」 哲普作家 台大兒哲中心研究員 國體大兼任助理教授 粉專:哲學開箱文 合作邀約:yschou0910@gmail.com

課程記錄:宜蘭高中0302

在宜蘭高中的第二次上課。由於高三下學期,課只上到四月底,這週我講思想實驗,之後就會開始單元性的主題。

對一般人而言,思想實驗應該是了解哲學思辨的最友善形式。它提供了具體情境中的兩難選項,如果學生願意深入思考選擇的理由,討論就會很順利。雖然許多人喜歡討論各種變型與變因,搞得有時很像說故事大賽,但這是好事,至少可以比較不同故事是自哪些觀點而來。

不過,有人可能會覺得,這種討論走向,會忽略思想實驗的「初衷」。畢竟思想實驗之所以被設計出來,常常是為了反駁某個理論,或說有特定的論證功能,譬如電車難題是為了給效益主義找反例,而經驗機器是為了給快樂主義找反例。

理論為主,或案例為主?現階段我認為,思想實驗的論證功能,應該當成一種補充或總結。主要理由是,在介紹何謂哲學時,重點該放在「哲學想的和一般人哪裡不一樣」與「為什麼會有這種不一樣」,而非只有「哲學本身會怎麼想」。

在實作上,就是先讓學生有某種初步想法,再指出哲學會怎麼說、怎麼想,並解釋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這主要是為了建立一種印象:哲學家一開始想的與一般人無異,只是由於某些因素,他們想得更深一點、更抽象一點。

譬如在電車難題裡,如果A軌道上有5人,B軌道上有1人,在其他條件一律相同的情況下,讓電車從A轉到B來「犧牲少數拯救多數」,看來是個合理選項。但如果那5人是自己跑到軌道上玩耍,而那1人是個努力工作的維修人員,從「無辜的人不該受害」的原則出發,許多人就會選擇壓死5人的結果。

所有人都能夠比較與判斷,在這個名為「電車難題」的故事裡,他們更樂見哪種結局發生;但要把結局統整歸納出「犧牲少數拯救多數」、「無辜的人不該受害」等原則,就沒那麼直覺了。而哲學家們講的、用來指引道德行動的效益論與義務論,就顯得更為抽象。

講到這裡,我們可以區分出三種思維模式:案例故事、概念原則與理論優劣。

大多數人在面對社會議題或思想實驗,尤其是需要主動做出選擇時,會採取案例式思維,設想一個他們最會認同的結局。於是當你問為什麼做這選擇時,他們會把這個結局說給你聽。但也有一些人,會主動跨越到另一個層次,告訴你是哪些概念原則,促使他們做出這樣的判斷。

兩相對照,我們可以發現:一般人會先採取案例式思維,間或提及概念原則;而哲學則會強調概念原則或理論優劣,並主動檢驗它們的適用性,案例故事主要是在爭論時,被當成正例或反例來提出。

那麼,哲學為什麼要強調概念原則?首先,他們想要知道,自己的觀點與選擇究竟被哪些東西所決定,而這一決定過程有沒有辦法被扭轉,或應不應該被扭轉。簡而言之,就是不靠大腦的預設。

譬如,我們的道德判斷與評價,常常受到「越無辜的人越不應該受害」這一原則所影響。如果一個政策,是讓最弱勢、最沒有權力的人受害最深,往往會引來強烈的批評聲浪。那麼,如果你可以決定的話,你會希望自己的大腦內建這種道德直覺,或說思維傾向嗎?

其次,哲學強調理論優劣,是想要不靠運氣把事做對。世上有很多靠運氣賺一大筆的事,但它們大多數是特定時間地點下的產物,無法重現或複製到另一個時間地點。甚至有的時候,一旦好運不再,就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所以哲學會想要建構理論,或說一套思維方法,一來保證重大錯誤不會出現,二來使得我們的判斷或選擇,總是能夠得出不錯的結果。

譬如在電車難題當中,兩個原則可以延伸出兩種理論指引:一,只要一件事可以「犧牲少數而利於大多數」,那就應該去做;二,只要一件事使得「最無辜的人們受害最深」,那就不應該去做。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想,它們合理嗎?哪些情況下特別合理?哪些情況下特別不合理?衝突時又要怎麼辦?這就是一個關於優劣的判斷。

這樣的講解,並不把思想實驗當成論證工具,而是將其視為日常思維與哲學思維的比較基準。主要好處是,展示哲學是從日常思維當中演變而來,儘管哲學強調的點如不靠預設、不靠運氣,有時看來很抽象或吹毛求疵,但這也使得哲學理論具有跨時空、跨文化的性質。

我認為,在向一般人解釋哲學時,這樣的比較是必要的。尤其在高中上課時,學生不見得會理所當然地接受哲學之說,但他們通常有興趣知道,為什麼哲學會那樣想。這裡的「為什麼」是指發展過程而非邏輯推論,也就是說,如果你能把「這樣想」說成一個解謎過程或故事情節,學生們就會很專心聽。

思想實驗的性質,非常適合用來做這件事。所以我會先把「哲學這樣想」說清楚,有時間的話,再補充思想實驗原本被賦予的論證功能。按我的經驗,學生很快就會把論證功能的部分忘掉,但他們會記得自己更喜歡哪個故事結局。

我猜是因為,案例故事更具有代入感,或角色設定的性質。若真如此,要放大思想實驗帶來的討論效果,其中一種方式是強化角色認知,但具體要怎麼做,我還在思考當中。當然,這種說明策略,是針對沒接觸過哲學的人。熟悉哲學的聽眾,通常更喜歡聽論證攻防。

宜蘭高中,陰,20210302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