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開箱文
哲學開箱文

「你一開始做哲學教育,接著研究哲學故事,最後差點成了哲學笑點。」 哲普作家 台大兒哲中心研究員 國體大兼任助理教授 粉專:哲學開箱文 合作邀約:yschou0910@gmail.com

課程記錄:台中女中0408

這週閱讀的文本,出自《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這書的標題與內容都相當討戰,簡而言之,作者意在指出一種趨勢:如今的高中大學生(美國為主),有四個強烈傾向:老覺得我是受害者、不肯同情詮釋對方、嗆聲以及取消文化、心理健康急速惡化。

作者雖然把主因歸諸於年輕世代的父母與老師,並說政府與學校的迎合態度也幫了一把,但行文之中常常暗示「是某些人自己不夠堅強」,譬如他說年輕世代有著三大謬誤思維:1.脆弱謬誤,壓力讓人更脆弱;2.情緒謬誤,感覺差就是不對;3.敵我謬誤:非好人即是壞人。事實上,「謬誤」一詞就已經代表,年輕世代自己要負上部分責任,因為人應該有能力、有責任避免自己的思考謬誤。

我也舉了最近在PTT上熱議的政大誤認偷拍事件,來做為「網路公審」、「風向翻轉」、「取消文化」以及「我要見到血流成河」的綜合案例。最後指出,這類事件越多,看來對於心理健康越有負面影響。至少心理健康惡化已是公認事實,譬如台大心輔中心的預約都已經排到幾個月之後...

這週的閱讀與寫作文本是:

//創傷事件不可依主觀標準認定,它必須能讓大多數經歷它的人產生嚴重反應。戰爭、強暴和酷刑屬之,離婚和單純的悲痛則否(例如配偶因自然原因過世),因為後兩者即使事出不意,仍是生命中正常的部分。雖然這些經驗也令人悲傷痛苦,但痛苦和創傷不可等量齊觀。
遭遇不屬於「創傷事件」的人也許能從諮商中獲益,但他們通常不需治療介入也能從失落中恢復。事實上,即使是經歷創傷事件的人,大多不需介入也能完全復原。
可是到二零零零年代初期,「創傷」的概念在醫療圈內嚴重向下蠕變,納入所有「個人視為身體或情緒傷害的經驗……(這些經驗對他們的)官能、心理、身體、社交、情緒或靈性幸福持續造成不利影響」。
由於「傷害」的主觀經驗變成評估創傷的決定性因素,「創傷」一詞被用得更廣。不只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這樣用,他們的委託人和病人也這樣用——而這些人裡有越來越多大學生。
哈斯蘭檢視的大多數概念,都和「創傷」一樣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概念都轉向了主觀標準。决定你的遭遇是不是「創傷」、「霸凌」或「虐待」的,不再是別人——只要你覺得有,就相信你的感覺。當一個人說某件事對他來說是創傷(或是霸凌、虐待),大家越來越傾向把當事人的主觀評估當成充分證據。
而既然被診斷出精神疾病的學生急速增加,校園社群保護他們的需求也快速升高。(頁23)

大多數的學生,在問題上都選擇了「創傷事件的判定該是主觀或客觀」,而除了一個學生比較幫客觀標準講話(她覺得某些同齡人明明狀況還不錯,卻一直覺得自己「生病」)之外,其餘全部人都支持主觀標準的合理性(也就是反對作者的觀點)。

在我看來,這些反對作者的說法確實有點道理,譬如有人說:被霸凌的人,或許當下難以客觀地確認他受到創傷,但卻可能對性格或心態造成很大傷害,只是要很久以後才會慢慢顯現出來。也就因為如此,創傷不宜完全採取客觀標準,多少也要看主觀體驗,或至少是確認主觀體驗可能帶來什麼長期影響,才更能保障心理健康。

也有人試圖指出,主觀和客觀的界線有時很模糊。因為經歷嚴重創傷事件的人,不見得需要任何心理治療也能自己復原,甚至變得更為堅強;而僅是受到一點風言風語的人,也可能在內心積累痛苦,最後一次爆發出來。在這個意義下,創傷事件的客觀標準,可能會忽略某些需要處理的情況。

其他諸如:

.「原來有人認為創傷的標準不是由自身判定的」

.「只要對生活造成不利影響的皆可稱作創傷」

.「主觀認定的創傷增加以後,代表人們更重視自身遭遇的事件,對於事件的評判標準不再只有以往社會認定的少許幾個」

.「如果某些人對於創傷事件的客觀反應不太典型,我們因而不把這視為創傷,豈不是對這類人不公平嗎?」

其實我事先沒有預期到,學生們的立場如此一致、如此一面倒。本來我覺得作者所講的玻璃心趨勢,在臺灣應該不太明顯,但這個情況讓我覺得,作者所言或許還是能對應到臺灣年輕世代的心理狀態,只是臺灣的極端事件比較少而已。

不過,若往好處說,這也代表年輕世代更有同情心、更願意傾聽他人的主觀感受、對受害者的遭遇更願意起身行動。雖然還沒有想得很清楚,但我初步認為,年輕世代在思維上的特殊趨勢確實是存在的,但它可能有好壞兩端,好的那端是同情心更強,壞的那端是心理狀況更差。或者也可以說,極端事件更容易出現、廣傳與被合理化,因而也更容易有落差較大的不同解讀。

學生們的課後問題是:

.很多詞無法用到精準?

.極端的例子會使說服力降低嗎?

.更快找到框架,卻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對的?

.如果對文本有不同意見,只需要提出質疑,還是要寫出我認為較好的解決方案?

.如果在特定族群的價值觀中有一些比較敏感的點,該歸類於主觀還是客觀?

.論述是否需要盡量精簡字數?

.另類的資訊獲取方式?

.老師對年輕世代的看法?

台中女中,陰,4.8.2021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