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醫ㅣ共享家醫
醫家醫ㅣ共享家醫

醫家醫ㅣ共享家醫主張現代人的健康生活新模式,由「權威家醫、健康管家、頂尖醫院」組成一套服務體系,能做到健康決策個性化、就醫體驗最佳化,用心守護您、父母及一家人的健康生活!

名醫專欄ㅣ振興醫院心臟科權威魏崢院長,台灣心血管醫療技術獨步全球

全亞洲首例心臟移植在台灣成功,且台灣創下換心後存活時間超過28年的紀錄,居亞洲之冠,此外,台灣冠狀動脈心導管支架放置術成功率高達99%,併發症小於1%,塗藥血管支架,第三代塗藥支架的再狹窄率為3.9%。

台灣心臟外科和血管外科是合一設立的,與胸外科已徹底分開,心臟外科獨立成一個專業,且台灣各大醫療體系,從地區醫院到醫學中心, 紛紛成立心血管中心,投入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台灣對於心血管治療的重視由此可見一般。

台灣在上心室頻脈高頻幅電燒的成功率亦高達99%,併發症小於1%,價格又相對低廉,以主動脈瘤之胸腹主動脈支架置放為例,其價格與目前醫療水準相近的香港、新加坡相比較,其收費約為台灣的1.21倍到1.5倍。


( 圖為魏崢院長,源自康健雜誌)

魏崢醫師醫術關鍵紀錄

(1) 曾做過上萬例心臟手術。

(2) 500多例以上心臟移植手術,有3人存活超過20年,其中1人是亞洲存活最久換心人。

(3) 台灣首例成功心臟移植手術,58分鐘內精准完成。

(4) 全球首例置換全人工心臟,並施行心腎移植病例,領先全球11年。

(5) 全球首例以不輸血方式,為2歲幼童成功移植心臟。

(6) 以離開人體13小時的心臟,成功完成移植,創下全世界被移植心臟在體外 最長的紀錄(過去紀錄為4至6小時)。

魏崢醫師重大發明

率領振興醫院醫療團隊,開發出鈦金屬人工血管接環,使用主動脈剝離(夾層瘤),可以大幅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於2005年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許可上市,是台灣首件通過FDA許可上市的植入性心血管醫療器材。

心血管疾病 基因體質最關鍵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建議,家族史若有三高問題,40歲後不論是否有症狀,應定期做運動。台灣衛生單位統計,癌症連續37年居十大死因之首,但排名第二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持續上升,幾乎追上癌症。過去認為,膽固醇攝取過多導致心臟疾病,但振興醫院院長魏崢指出,體內膽固醇過高,僅有五分之一與飲食有關,罹患心血管疾病最大關鍵還是基因和體質。

另外,心血管治療推陳出新,魏崢特別強調,心導管植入支架瓣膜置換術問世後,可透過心導管縫補心臟缺損、置放心血管支架,現在還能植入肺動脈瓣膜,微創技術解決了過去長者熬不過傳統開心手術,只能放棄治療窘境。

魏崢指出,心導管植入支架瓣膜置換術是將導管是由鼠蹊部動脈送至心臟,接著將一顆未吹氣的小氣球送至硬化瓣膜處,慢慢吹氣將狹窄出口撐開,取出氣球後再放入帶有對折組織瓣膜的第二顆氣球,定位後一樣以充氣方式撐開新瓣膜支架,卡進原瓣膜處,直接重疊於功能變差的瓣膜,取而代之。

近年民眾健康意識提升,問到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許多人視食物中膽固醇如毒藥,但魏崢表示,“不吃膽固醇”已是過時觀念,心血管疾病患者體內過高的膽固醇,主要與遺傳、體質有關,因攝取過量澱粉與糖轉換成膽固醇,進而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最多僅有五分之一。

魏崢認為,只要均衡飲食,可放心食用海鮮、肉類、內臟、雞蛋,但心血管疾病與家族性遺傳基因關係大,建議有家族史,尤其父母、手足有心血管、三高問題,四十歲後不論是否有症狀,應定期做運動心電圖檢查,發現有徵兆,及早接受治療。

  • 全亞洲首例:心臟移植 50歲進行換心手術,目前已78歲,換心後存活時間超過28年。
  • 亞洲存活最久:13小時進行不輸血心臟移植手術,為二歲幼童完成換心。
  • 全球首例:置換全人工心臟後成功施行心腎聯合移植。
  • 全球首例:交叉試驗陽性心臟移植。
  • 亞洲首例:協助越南完成該國首例心臟移植,輸出心臟移植技術。
  • 亞洲首個:以全球最長的13小時缺氧的捐贈者心臟成功完成換心手術。
  • 全球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 膜植入術(TAVI)

醫家醫合作之振興醫院截至2018年12月底心臟團隊已完成450例以上,此手術針對 主動脈瓣膜狹窄且合併多種慢性病,加上無法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術(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AVR)的患者,為最新微創瓣膜置換術。

亞洲之冠:胸腔鏡心內 直視手術

與傳統的開胸手術相比,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不傷胸骨、損傷小等優點。

亞洲第二間

複合式手術室醫家親合作之振興醫院擁有亞洲第二間複合式手術室,此類型手術室是心臟血管腔 內微創手術和尖端影像醫學發展的完美結合,能同時進行影像檢查和常規心臟外科 手術,無需在影像部門和手術室間轉移患者,不僅大幅減少手術時間亦能避免多次 麻醉和轉運帶來的可能風險,無形中大大提升手術成功率。

【魏崢的“慢食”情趣】

魏崢慢食一天未必吃三餐

天天與死神拔河搶救病患,心臟外科醫師日日處在千鈞一髮的緊張 場面,巨大的壓力成為常態,因此像多數外科醫師吃飯都快。心臟 科名醫魏崢卻能從壓力中,領略“慢食”的情趣,他總是慢慢吃, 吃少一點,吃得挑剔一點。

若說,魏崢是心臟移植第二人,台灣恐怕還真沒人敢稱第一。他完成台灣第一例成功心臟移植;世界第一例人工心臟移植後,等待心、 腎移植成功;第一個不輸血幼童心臟手術。 台灣心臟移植手術,有一半是魏崢所帶領的振興醫院團隊所完成, “世界第一”、“台灣首例”、“唯一”等字眼不斷與魏崢的名字連在 一起,代表一個又一個成功手術的亮麗成績。

吃太快 往往會吃過頭

在手術台上,親眼看過、親手經歷這麼多生命的在分分秒秒間起落, 對“生命”他自有想法。但魏崢笑說,“談到養生,我不及格耶!”不過,對於吃,魏崢有一套他自己的領略,人還不知道“慢食” 是啥時,魏崢已經身體力行。 “不要等到肚子餓極了才吃飯,就像煞車煞不住一樣,肚子餓才吃飯,容易吃得猛,容易吃過頭。

”他說,食物進入肚子,變成血糖後,血糖上升才感覺到飽。若是吃太快,身體來不及察覺,等感覺 到飽時,往往已經吃過頭。魏崢認為,人吃三餐是件很奇怪的事情。他舉例,老虎抓了一隻羊, 吃飽了就走。而人類不僅吃過頭,還是動物界裡,唯一一個需要定時吃三餐的動物。

餓了才吃 要吃得精緻

魏崢說,我們應該聆聽身體的訊息,肚子有點餓了才吃飯,人類卻明明肚子不餓,只因為時間到了就吃飯。“我們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吃飯,實在想不通,如果不餓,何必要吃飯?” 魏崢不是不在乎吃,相反的,他主張美食主義,“不好吃的,我不要吃。”與其暴飲暴食,魏崢喜歡慢慢吃,吃少一點,吃好一點。當然,品質好的食物就貴,因此也不會吃多,燒菜也不會燒多。 他看著纖瘦的女兒竟還禁食,還吃來路不明的瘦身食品;奉行晚上 5 點後不吃東西,所以女兒幾年來都不吃晚飯。坊間的流言比名醫爸爸還有說服力。魏崢無奈的說,應該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因為這是身體在告訴你,身體需要什麼東西。

魏崢也反對素食主義,吃素是不錯,但人畢竟不是牛,無法消化太多纖維質,吃一公斤的草也不會飽。他說,炒青菜時放些許肉絲,紅燒豆腐放些許肉絲,既增添鮮美滋味,也滋養身體。多數外科醫師吃飯都快,魏崢認為,吃飯是一種情趣,要慢慢品嘗,不要連自己剛才吞吃什麼到肚子裡都不知道。

基因決定生命

看多生死來去,魏崢是個基因決定論者。他說,人一出生時,基因已經決定一切,有人 30 多歲就動脈硬化,有人 80歲冠狀動脈還彈 性十足,生命初始的時候已經決定一切,不需要為了追求“健康”,反而把自己搞得神經兮兮。

( 文源自記者蘇健忠/醫家醫健康管理平台整理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