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here
Nowhere

再次誤入歧途,傳播研究生的日常觀察記錄

大灣仔的身份認同

我們是大灣仔啊

最近想整理過去課堂上的筆記,故有點先前和現在的所思所想,想一一用文字說明。

who needs identity?誰要身份認同?_Stuart Hall

大陸綜藝:大灣仔之夜

香港五位演員要在大灣區開一間茶餐廳,並且在節目中經常以「大灣仔」、「我來自大灣區的」自居,而且可以看到節目對於廣東話的重視有明顯提高,要知道,在過去的陸綜裹很多廣東話都會被錯誤翻譯或者直接不翻譯的,而廣東話作為「廣府文化」重要的一環,處處可聽到他們的對話都用廣東話。扮演一群二十多歲會到大灣區創業的年輕人,當中有劇情是會在街上拉一些年輕人到店內吃飯,有趣的是,他們隨便在街上找到的人都是有心創業的年輕人。不過先不說節目的好壞,而我的問題在於,他們為何有必要從「香港仔」變成「大灣仔」,按觀眾對他們的了解,為何不是「古惑仔之夜」來得更貼切嗎?

對比香港和中國觀眾的觀感,香港人難免會感到反感,因為對大灣人這個概念並未有歸屬感和認同,並且認為「古惑仔」和TVB都為香港的標誌性出品,這群演員應該來自香港,而非被統一視為「廣府文化」下的大灣仔;而另一邊中國觀眾從小看到的港風就是帥氣的「古惑仔」系列,演員印象深入民心,他們走進大灣區能夠拉近他們之間的距離,所以紛紛帶來了正面情懷的觀感。

然而,當人們應用話語的實踐,回應身份時,除了自我的認同感,也構建了他人與自身的身份話語,了解了身份認同的背後所具備的政治意義後,那麼其實是誰需要這個身份認同呢?

文化研究大師Stuart Hall一文 "Who needs identity?"

我理解的「身份」必須要經過自己的語言去定義,只有我有辦法在應用和回答「我是誰」,對於這個身份的認同與否,一定是要向誰解說才能夠實現的嗎?按HALL的話語,應該是沒有單一一個身份或認同是可以完全代表一個人的,應該根據主體如何被言說或再現而發生轉變,並且一直在改變當中,由多重的身分及碎片所構成。另一方面,身份認同離不開「政治意義」,身份認同的轉變過程代表著我們思考自己他人的方式。

既然「身份/認同」是一直在轉變當中的,那麼為什麼人有必要說出自己是誰或被是誰?(who needs identity?),也可能意味著,除了我們自身,還有政治意義的期待著我們去言表。

在接受外在話語實踐強加到自身時,要如何不㴹失於身邊周遭的話語爆炸當中呢?又或者要如何辦認一個自我論述其背後的身份呢?這個問題又是否必要?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