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眼
文明之眼

《推背圖》第47象:約五百年後 讖曰:偃武修文,紫微星明,匹夫有責,一言為君 頌曰:無王無帝定乾坤,來自田間第一人;好把舊書多讀到,義言一出見英明

【夏后朝黃老思想】第十二篇 天下莫柔弱於水

「故聖人之言」 前後所述混為一談過於牽強;前段是說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後段是說王天下應當的責任,大概只有「水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弗知,而莫能行也。故聖人之言云曰」與「正言若反」才是此篇作者所著。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也,以其無之。水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弗知,而莫能行也。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詬,是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水最為柔弱,卻最能攻堅,因為它專注;水能鏽鐵、穿石、鑿山,天下無人不知,卻沒有能行的;故聖人說『為國受辱,稱國家主,為國受殃,稱天下王。』正論似反常理。

 

此篇文章應該只是對前人智慧的拼湊,「故聖人之言」 前後所述混為一談過於牽強;前段是說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後段是說王天下應當的責任,大概只有「水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弗知,而莫能行也。故聖人之言云曰」與「正言若反」才是本篇作者所述。前段文章可能出自夏朝,後段文章可能出自夏后朝。「正言若反」也有可能是李耳筆記時所書,屬於文章之外或前或後的註記。

作者所處時代,或許有柔之勝剛弱之勝強的期望,也有受邦之詬、受邦之不祥的情況,所以作者可能是夏后晚期的王室公卿:夏桀身為「社稷之主」、「天下之王」,豈能甘心受批評替諸侯擦屁股?於是窮兵黷武興兵討逆,作者或許希望夏桀能戒剛強而忍辱殃,故以此論勸諫。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天下莫弗知,而莫能行也。」這是不上賢只知其然的結果,但千年後的《孫子兵法》卻有「勝者之戰,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形也」、「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的見識!

「以其無以易之」是說水能專注(持之以恆),而非水不可改變,如「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

《孫子兵法》有許多道法自然成分,特別是與「水」有關的論述,很可能都源自於夏朝的治道理論,其應用則出於方家的理解,政治家應用即為治國之道,兵學家應用則為治軍之學;因此,《孫子兵法》應該是孫武融會古代兵法的集成之論,而絕非針對吳王紙上談兵的新創之學。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