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眼
文明之眼

《推背圖》第47象:約五百年後 讖曰:偃武修文,紫微星明,匹夫有責,一言為君 頌曰:無王無帝定乾坤,來自田間第一人;好把舊書多讀到,義言一出見英明

【專制腐化】禮制的腐化影響

(编辑过)
為何黃老稱禮為「亂之首」,而近代視禮為道德範疇?腐化有哪些特質,有些腐化為何無法察覺?唐朝盛世一去千載不返,宋又扮演了甚麼角色?

中國被禮教束縛近三千年、獨尊儒術兩千餘年、儒教科舉一千餘年、八股取士也數百年,使得華人都有迂腐、貪腐、陳腐的毛病,成為一種習俗慣性,早已深入靈魂之中,就猶如地球上的鐵,一旦接觸水與空氣,就會迅速氧化腐蝕。

中國腐化始於周朝,周禮奉周王為天子,各諸侯卻暗中坐大,於是陽奉之而陰違之,上有政策而下有對策,最終,徒有虛名而號令不行;宗法制度的徹底顛覆,是因為不合情理,一個由上而下單向思考的制度,就注定會被世人所推翻。

《史記》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國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厄,不鼓不成列。」...

上述宋襄公的事蹟,很明顯就是禮教導致的迂腐,他對敵人裝作君子,但對國人則算小人,因為他只顧自己的虛名,而不顧大敗的死傷;除了迂腐之外,他還貪腐地追求盟主君子之名與盟會伐鄭之利,並仍陳腐地因循執著至死不悟。

迂腐通常顯而易見,只要不迂腐就能看出;貪腐則不易顯現,因為君子心中雖有名利,卻也最忌諱別人用名利看他,故而常以仁義之名行名利之實;陳腐則影響深遠,它潛藏在靈魂深處,既看不穿也嗅不著,只有等到事發之日,才能感覺其朽壞與腐臭。

其實不只宋襄公用自己的角度,自上而下地思考君子應該如何如何,就是儒教的至聖孔子亞聖孟子也是如此。這兩位儒家思想宗師,一位廣開風氣之先,興辦教育周遊列國,一位波瀾顯學之勢,備受尊崇倡導仁義。

《論語》割不正不食... 席不正不坐... 

如何才算正?用儀器測量?標準差多少?還是誰說了算?... 如果沒了官職出門在外,沒僕從使喚,沒弟子服事,那還要不要坐著吃了?... 若如在東門之時,累累若喪家之狗,這些虛禮又到底算什麼?... 虛禮的不合理,就如這無數的問號。

《史記》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很明顯鄭人是在挖苦聖人,意思是虛有其表表裡不一,孔子非但不羞腦,反而欣然接受,如果是聞過而喜則可敬,如果是假意謙遜則可恥;禮制有很多自訂的講究,若因他人不懂而鄙視,那就太過分了,若因歧視在前而後遭奚落,也就剛好而已。

《史記》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 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利吾國?」孟軻曰:「... 為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

若非孟子嫌魏惠王不夠禮敬,就是孟子只知義利之辯,卻不明義利之辨,更不通義利之便,否則也不致說出這樣冠冕堂皇的話來;亞聖尚且如此,後世的腐儒更是表裡不一,外君子而內小人,口稱仁義心懷利益,弄不懂利為何物,更不懂「何利於國」。

《道經》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
道德、仁義、禮法、暴亂、滅亡五類治理之道:
  • 道德之治,民得實利卻不可見,實際得到好處,卻也自然而然,是最高明的治理。
  • 仁義之治,民得實利而且可見,實際得到好處,卻是相濡以沫,是最上等的有為。
  • 禮法之治,民受其利實承其弊,表面得到好處,實際承受禍害,是較次等的有為。
  • 暴亂之治,民受其弊實蒙其利,部分受到禍害,部分得到好處,是最下等的有為。
  • 滅亡之治,民受其弊亦遭其害,絕大多人遭罪,極少數人獲益,是最卑劣的治理。

大陸的「精準扶貧」,還包括「扶志」用心,已近似道德之治;以懸崖村遷村為例,抽籤分配的新房是要買的,一套公設醫院學校齊全附整套傢俱的新穎社區房,共一萬元人民幣,並引進企業農場「授人以漁」,最低月收入約二千,村民只要省吃儉用努力一年,就能夠逐漸邁入小康。

《史記》齊王令人謂燕太子... 太子搆難數月,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孟軻謂齊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王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北地之眾伐燕... 

重虛名而好空談,是儒家負面特色,面對魏王的懇切求教,孟子只能用仁義搪塞其辭;若是孟子真懂仁義,就不會教唆齊王伐燕,因為這並非仁義之師,卻自以為是興王師討篡逆,由於齊湣王趁人之危貪婪暴虐,才導致最後五國伐齊國破身亡。

到了漢武帝時,儒教獨尊的地位被確立,孔、孟一躍而成為聖人,而且是不可挑戰的超聖人,他們的話語不可辯駁,他們的想法不可質疑;當儒教與朝廷結合,政教合一,天子既是政皇也是教皇,想升官發財就得乖乖學儒。

漢武帝捧孔子為教宗,當然仍是為了捧自己,使天子更加尊崇,使臣子更加忠心,使百姓更加順從。既有了思想控制,漢武帝便開設州牧,其用意很明顯,就是牧民之意,讓臣子當忠心的犬,讓百姓當從順的羊,皇帝不但盡收其利,還能永保江山基業。

在漢武帝之前,貪腐都只是個案,但漢武帝之後,貪腐就變成集體行為,原因很簡單,儒生最愛結黨,因為周禮的目的就是天下宗周,結成宗黨是陳腐慣性,既然官場都是同類,心動就不如行動,有好事就給弟子下屬機會做,有好處就按老師上司規矩分。

隋煬帝時遂行儒教科舉,使得中國腐化擴大加深,官場的三腐問題也愈來愈嚴重,到了唐玄宗時儒臣已遍佈朝野,張九齡與李林甫之爭,表面上是君子與小人之爭,實則是儒教名流與關隴貴族之爭,但只會文章書法的名流,且還有結黨包庇的問題,實在不堪擔任宰相之職,於是玄宗在屢屢換相後,竟選了一個會幹實事的小人長期執政。

由於儒教科舉的格局狹隘,所以人才變得短淺迂腐,張九齡本人雖不貪利,卻也貪名貪勢(陳腐積習)而包庇貪腐者;至此,君子與小人的分別,其實已非常地模糊,李林甫雖能辦實事,但卻也是忌賢妒能,於是唐朝盛世一去不返。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慄。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中堂舞神仙,煙霧散玉質。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杜甫約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寫下此作品,那時京城仍是一片盛世繁華景象,但內憂外患已相當嚴重,百姓的日子已苦不堪言,因為儒教科舉產生的官吏既無知又貪婪,不顧國家只顧私黨,不懂治理只懂屬文,不知富民只知斂財,於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中文的造字大有深意,『腐』的文字結構是『府肉』,「朱門酒肉臭」正好體現『腐』的意涵;宋真宗用榮華富貴豪宅美女勸學,儒生是來勁了,但為了榮華富貴豪宅美女而學習的人,豈能當個公正廉明的好官?又豈能真正為國為民設想?

宋朝是富了貪官污吏,冗官冗員冗費一堆,不但吃垮了政府財政,也榨乾了百姓積儲,於是宋朝積貧積弱,就連士兵都成了打工仔;不似人君的宋徽宗瞬間被腐化,終日沈醉於園林文墨,官吏投其所好,恣意收羅奇石異材,卻攪得百姓民不聊生,

澶淵之盟後,遼、宋兩國百年和好,婚喪喜慶禮數周到;後來女真反遼建立金國,以寡擊眾打得遼國潰不成軍,宋朝見狀便起覬覦之心,為了收復往昔之疆救百姓於塗炭,於是聯金伐遼,雖然明知金強遼弱,雖然明知背信棄義。

宋朝君臣之所以迂腐,是因為被名利所挾持,收復失土拯救百姓,這仁義之名冠冕堂皇,在宋朝君臣眼中,遼、金其實是一丘之貉,非我族類就不必講什麼信義,於是名正言順地對遼宣戰,但打不過金軍的遼軍,卻打得宋軍一潰千里,金見宋如此無能、無信、無義,在吃定遼國後便開始收拾宋。

宋徽宗、欽宗、皇室成員、大臣百官,就像羔羊一般被運往北方,任由金人羞辱宰割。他們迂腐(淺陋)、貪腐(名利)、陳腐(歧視),最終以悲劇收場。所謂「名正言順」的自私行為,只不過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罷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