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168:香港文化界的墓碑新誌
倪匡和幾位文化界朋友走了。傷痛中,想到早前陶傑兄曾指我這回憶錄會是香港文化界的集體墓誌銘。若是,那麼這墓碑上也應該刻上那幾個名字吧!
倪匡7月3日離世。前一天是導演及編劇羅啟銳逝世。一週前的6月23日,是舞台劇演員和編導古天農猝逝。兩人終年都是69歲。再早幾天的6月20日,是曾任《信報》總編輯的邱翔鐘在倫敦病逝,終年84歲。較早的3月6日,是前助理廣播處長、《頭條新聞》始創人之一施永遠離世,終年66歲。
連續的不幸消息,雖說生死有命,卻像是意味著文化界不同領域的花果飄零。
最近在1983年的電影《半邊人》(修復版)中見到古天農第一次當電影演員。那是我初認識他時的青澀容貌,當時他還是學生,參加校際戲劇演出。後來他成為香港舞台劇中的標誌性人物。我看過他的劇作《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及《南海十三郎》。
邱翔鐘大半生在英國BBC工作,來香港《信報》任總編輯的時間只有四年。2016年我去英國曾到他家作客。他一直關心香港的狀況。
所有在香港電台電視部工作過的編導或監製,對施永遠都交口稱道。無論是在張敏儀時代的開創性節目,或是在2015年退休前那幾年頂住上級壓力的堅持,施永遠對言論自由的維護都功不可沒。
網上談倪匡的人很多。在眾多引述他生前談話的視頻中,被分享最多的是六四後他在電視節目「今夜不設防」的談話。他以非常焦慮的語氣講到離九七還有2944天,日子會過很快,為了避免慘劇發生,他認為香港人應該立即去南美洲買一個島,大量人口遷徙過去。黃霑顯然不認同,他提出留在香港的人該如何自處。倪匡說,如果留在香港繼續爭取自由民主,是很危險的。北京學運從頭到尾,沒有叫過打倒共產黨的口號,只說要自由,要民主,反貪污,反官倒,這樣都被指為反革命暴亂,那香港百萬人遊行,還不是反革命行為?
他還說,中國地方大,資訊封閉,人民順從。翻查人類歷史,一個地方的民主自由,從來不是靠遊行、請願可以得到的,只有靠革命才可以改變。清朝那麼腐敗,軍力薄弱,孫中山也要靠革命,而且失敗了不知多少次才成功。相對來說,中共的組織力和暴力機器強大多了。
大約基於對中共極權統治的認識,他「買一個島」的設想又得不到響應,於是他在1992年移民美國去了。在那裡15年,到2007年才搬回香港。他說是太太不習慣在美國的生活。而我相信是因為香港儘管政治、社會在倒退,但司法獨立維持,市民仍有法律權利的保障。在香港過日子,仍然安心和較能適應。
我們有時在飯局碰頭。他有一段時間在《蘋果》副刊寫稿,文章依然生動,且一貫地反共,後來他擱筆了,說自己一生寫作的配額已經用完。
後來聽說他身體不好,走路不太方便,他太太也患了腦退化症。我們最後一次茶敘是2018年四月在他家附近茶樓,黃毓民作東邀約,同席還有陶傑和蘇賡哲。大家難得見面,於是東南西北,無所不談。
倪匡腦筋靈敏,妙語如珠。他說,中共有些提法很奇怪。比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指復興到甚麼時代?因為「復」就是「回復」「恢復」,是復興到唐、宋呢,還是復興到國民黨時代?
他又說,「中國夢」的說法也很奇怪。因為「夢」通常是形容現實做不到的事,「做夢去吧」「做什麼白日夢」,做夢的意思就是不會實現。我說,這可能是偷取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的演詞而來。不過,金的演詞是作為受壓迫的族群,向掌權者爭取黑人人權,意思是:這本來是憲法賦予的權利,現在變成現實不存在的夢想了,由此給主流社會壓力。作為國家領導人叫全民去做夢,確實是很奇怪的事。
倪匡提到「國歌法」,他說中國現在的國歌,是抗日歌曲,歌詞內容跟現在大陸主旋律的宣傳,完全相反。叫人不要做奴隸,但現在要人民七不講,不得「妄議中央」,不就是要做奴隸?而習近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怎麼會是國歌裡「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呢?叫奴隸們「起來」,不就是要顛覆政權嗎?
最後一次見倪匡,是2019年8月。那時一個還在念中學的倪匡粉絲,求我找倪匡在他的書上簽名。我帶她去了。倪匡見到年輕人很開心,說他支持年輕人的所有行動。他重複過去說過的話:「人類之所以有進步,是因為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年輕人不要聽『老頭』的話,『老頭』的話不用理,你要去找尋自己的想法。」
那時正是反送中熱潮。「當年若有100萬人上街,英國就不會輕易放棄香港」這段話,就是那時候他跟我說的。
我跟羅啟銳不算很熟。但我欣賞他和他的妻子導演張婉婷的電影作品,尤其是《秋天的童話》和《歲月神偷》。《秋天的童話》(台灣片名是《流氓大亨》)講香港人在外國相濡以沫的故事,在三十多年後大量香港人移居國外的今天,特別值得回味。
2010年的《歲月神偷》講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的底層故事。殖民地時代的「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也可以說是「偷得浮生」的「偷來的歲月」。那時香港人勇於面對困難的精神,左鄰右舍如一家人的社會風貌,人與人相互包容的溫馨情懷。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香港人有了自己的身份認同,也產生了所謂香港精神。什麼是香港精神?它就是在法治自由的保障下,立足香港,不怕困難、不求掌權者恩賜而自立自強的精神。
電影取景在一條老街。而隨著城市發展,這條老街也面臨所有老房子都要拆卸重建的命運。許多香港人懷念舊物,呼籲政府保留一些舊區,毋寧說是懷念那個時代的香港精神。影片既反映、也引導了香港本土意識的興起。
在香港文化界的墓誌中,記下抗共意識與本土意識的合流。

(原文發佈於2022年7月6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55.九七初期的觀察與思考
156.董建華的八萬五「嬰兒」
157.第一次,大家都不覺得怎樣
158.我的《信報》專欄
159.「不變」的基石開始撼動了
160.陳方安生辭職,文官體制崩解
161.嗚呼!香港人自豪的廉署!
162.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樓塌了
163.港督與特首有什麼區別?
164.董建華下台之謎(上)
165.董建華下台之謎(下)
166.董下曾上的玄機
167.論政生涯進入下半場,想起倪匡
168.香港文化界的墓碑新誌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