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認定
主觀認定

Started as a sailor.

《電影筆記》—七五計畫

導演第一部劇情長片就劍指日本社會也許是最不願被戳重的痛處,他拔劍拔得緩慢,你卻時刻感受到那巨大的壓力。

不曉得早導打拼了多久才拍第一部自己的劇情長片?從結構開始由大到小由裡到外,都兼顧得太好了。我一直相信電影的第一幕就是基石一般的存在,是導演展現自己風格的關鍵五分鐘,這五分鐘內所展現的一切都將為未來的兩小時定調,劇情步調畫面剪輯,都對一整部電影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而七五計畫的第一幕,就完美展現了早導驚人的功力。在焦距以外的模糊正有殺人事件在發生,正如日本政府長期忽視超高齡化社會,直到殺人者走進焦距,政府才願意肯認存在著這樣的社會問題,開始嘗試解決,也就是《七五計畫》的開端。

並且在鋪墊劇情基礎的同時,早導也緩慢地、有節奏地將觀者拖進電影的世界,他甚至不是以一個「邀請」或是「介紹」的姿態來設計他心中觀者的位置,而是拿著一把長刀,冷靜而堅定地以眼神(片中真的有看向觀者,隱隱打破第四面牆的鏡頭,驚悚且有力地)要求你目不轉睛,而你一看便知道,他沒有在開玩笑的。

殺人者在自白之後自殺的場景,在他飲彈自盡之後畫面停留在那扇多年未曾清理的窗戶,上面厚厚的一層水漬,血的意象呼之欲出,深厚且凝重。那不只是殺人者的自白,也是劇情中長期未獲解決的問題—超高齡化社會的化身,與此同時,亦象徵著導演要你凝視兩小時的,日本社會多年來對個人的規訓。超高齡化社會與規訓交織壓抑著日本人,像層積岩一樣經歷日積月累的壓力,最終體現在老年人的皺紋與斑駁嶙峋的掌間。

「要對自己負責任」、「不要給別人造成麻煩」是日本社會的共識,同時也是寂寞的泉源。這樣的規訓與年紀漸長產生的需要他人幫助的狀況十分衝突。片中主角阿道被資遣的原因是和他一樣高齡的同事在工作時昏倒,公司再也不願聘請長者;又因為年長無法錄取各種工作,進而連房子都租不到,甚至有房東聽到阿道的年齡就要求先繳滿兩年的房租才願意租給他。


:「為甚麼每次諮詢都只有15分鐘?」
:「可能是怕長者對我們產生感情吧?」

諮詢中心的年輕女性在電話中始終與阿道保持著距離,是公司為了業績要防止諮詢的長者對正在通話的年輕人產生感情,放棄安樂死而衍生的政策,但這些為了賺錢的企業卻不可能真正切斷兩人透過通話可能產生的細微感情。於是少女忍不住同意阿道私下的見面邀約,也在最後一通電話中忍不住淚崩。

即使整個社會都冷漠無情地對待彼此,但人畢竟是群居動物,我們是需要與人接觸的,所以終究無法避免的,正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溫情。本片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這些細膩瑣碎的片段,那些甚至稱不上故事架構的部分,卻能帶給觀者足夠的真實感。

早導令人最驚訝的就是片中一切描寫的太過自然,已經不像是近未來科幻背景的寓言故事,而是赤裸裸血淋淋的真實預言。彷彿日本未來真的就要面臨這樣的社會問題一般,本片以一個沉靜平穩的步調,鏡頭切換之間甚至可以說是沒有任何能量損失,完整地將前面所堆疊的情緒,一層又一層對觀者施以壓力,即使結局賦予阿道一種解開枷鎖的舒緩,對於未能準備好的觀者仍是會想要立刻逃出電影院的體驗(所以就別苛責看本片不看完片尾名單的那些人了吧)。

除此之外本片的空景及配樂也是一絕,空景既美又能夠承接電影能量傳遞,達到前述近乎沒有能量損失的效果;配樂則(非常出乎我意料地)讓我想起了在車上的配樂,也許是因為兩部電影配樂使用的邏輯相當接近,皆是在幕與幕之間承接情緒,側面幫助轉場時的情緒累積與傳遞。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不看非常可惜的電影,也許是行銷(還有海報)的關係使得本片非常不引人注目,但實際上卻是一部非常精彩細膩的作品,大推!

(阿道的聲音…是真的好好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