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weiluflame
围炉weiluflame

围炉,大学生思想、经历的交流平台。以对话为载体,发现身边有意思的世界。 香港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 JointU综合联校 | 哥伦比亚大学

對話勞工研究學者:當我們選擇成為白領時,我們選擇了什麼?| 圍爐 • Joint U

職業分野本質只是一種社會分工,卻可能形成一條社會鄙視鏈。

在馬克思的論述中,勞動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也是人實現自我解放的手段。但是從社畜、打工人的自嘲話語體系的流行之中,我們看到,對勞動的逃避和倦怠彷彿成為了留在勞動者身上最深的烙印。面對這樣的的現實情境,我們能期許勞動帶來怎麼樣的人生意義?

為了更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我邀請了勞工研究學者A展開了一場聚焦於白領勞動的對話,在對話中試圖探索我們選擇職業的背後驅力,反思不同的職業選擇帶來的人生差異,並追問我們如何在勞動中獲得自我實現。

A = 勞工研究學者

L = 林嘉妍

1

為什麼大學生往往會選擇

成為白領而非藍領?

L | 在你看來,為什麼像211、985的大學生畢業後不會從事藍領行業的工作呢?除了金錢、地位等因素之外,還有什麼左右了他們的選擇?

A |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有更好的選擇的時候,他當然會去選那個更好的。而且藍領這樣的工作,或許可能從來就不在211、985這群孩子的視野當中,一個211、985畢業的學生,他會想到未來要去送外賣或者送快遞嗎?人都是從眾的,都會看周圍的人在做什麼事情,周圍沒有藍領的話,他也不會去做這樣的事。從小養成的文化,使得有些事情根本不會進入這些學生的視野當中。

L | 前幾天有關於京東物流派送員薪資水平的新聞報導,我們看到從薪資上來說,藍領不一定比白領低。

A | 是的,錢不一定是問題。比如衣服行業中一些對勞動強度、技術要求比較高的工種、鑽石行業、寶石行業中的切割工人,這些職業的工價都是很高的。但試想一下,如果現在給你兩份工作選擇,一個是每月兩萬元、讓你騎著摩托車在30多度的高溫下去送外賣,一個是每月七千元,坐在有空調的辦公室中,你選哪個?

L | 我很難做這個判斷。

A | 這裡面有勞動強度、人身安全的問題,以及職業的聲譽、社會對這個職業的認可度等等。除非他本身能賦予這個角色很大的意義、能夠得到服務對像很大的認可,那麼社會的認可度對個人的影響可能不那麼大。

還有一些很現實的原因,比如在婚姻市場上,對方也會對你的職業有所考慮。例如公務員就去找公務員,他對其他工種可能就不會考慮了。所以就有各種各樣的因素使得藍領和白領之間的分裂是非常明顯的。

L | 我有一位念教育的老師是在丹麥讀的博士,他跟我們分享過一個例子,是他在教室上課的時候,教室外剛好有一個工人在粉刷牆壁。我老師經過問詢發現,在教室裡給他上課的老師和教室外粉刷牆壁的工人,他們無論是薪資還是職業自我認可程度都沒有很大的差距。我們要怎麼看這個例子呢?

A | 這是需要整個社會的氛圍的。有的時候職業的分野本質只是一種社會分工,卻會形成一條社會鄙視鏈,這就缺乏了職業平等的氛圍。

L | 我們藉用一下布迪厄的理論,他認為文化資本是印刻在那個群體上的東西。在我剛剛舉的那個例子中,為什麼這種“印刻在身體中的文化資本”的影響會消失呢?

A | 首先我覺得在你舉的例子中,這種差距也不會完全消失,只是相對會好一點。那麼我們從兩個角度考慮,第一,坐在教室外粉刷牆壁的工人他不會有一種自我貶低的意識,他認為這個工作只是由於社會分工不同;第二,坐在教室裡的白領即便認為自己的工作更好,他也會對藍領工作持有尊重的態度。這意味著,我們對人的判斷不是基於這個人的工作、身份,而是基於我們都是這個社會的成員、我們都有共享的價值、我們是平等的。

但在中國,這種身份意識會比較重。我們會說這個人是體力勞動者,那個人是博士、是大學教授,但如果把這些身份都抽走,你是否還認為這個人值得尊重、值得交流?這背後的核心是在於,我們有沒有對人本身的尊重。

L | 為什麼會有這種身份意識的差別呢?

A | 從勞動的角度來說,這會和他獲得的福利支撐、社會保障相關。在中國,身份地位會被強化,其中一個原因是不同工作身份的人對應著不同的福利體系、不同的職業保護。

電影《入殮師》影評,該片講述了一位失業大提琴手為謀生成為入殮師的故事

2

我們是否為白領賦魅?

L | 我們換一個視角來看勞動這件事。如果把勞動的外界視角都抹去,僅從勞動者本身出發,您認為對於藍領和白領來說,他們承受的異化是有差異的嗎?

A | 我覺得這是自主性的問題,自主性越高的職業往往異化程度越低[i]。

[i] 這裡指的異化含義指的是馬克思討論的異化。馬克思認為,人有著區別於動物的人類潛能,勞動是人的潛能的表達,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但是在資本家和勞動者的互動中,勞動和人性之間的關聯被資本的意誌所扭曲,這一過程稱之為異化。具體論述可參考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L | 那白領的職業自主性一定比藍領自主性嗎?

A | 那不一定。比如網絡主播、外賣小哥等,他們看起來有很大的自主性,但不代表他異化程度就低,因為他要接受的規訓是非常多的。

L | 我覺得這裡有一件很無奈的事。我相信很多人更願意選擇腦力勞動是因為他們相信,腦力勞動讓我們更可能賦予這個工作意義、或者發揮我們自己的價值,但事實不一定是這樣的。

A | 腦力勞動的自主性範圍和彈性可能會更大,但是哪種勞動面臨的控制更深,這是不好說的。一個便利店店員和一個老師,他們背後的控制機制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認為,白領在意識到自己職業的自主性的同時,還要留意自己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自主的;你做的決定究竟是你本身的想法,還是主流觀點在你身上的投射。

3

如何看待大學生進大廠?

L | 現在也是畢業季了,我自己也看到了很多秀進大廠offer的朋友圈等。在我看來大學生對大廠的態度很複雜。一方面,從大廠996、猝死、福報可以看出年輕人對資本家的剝削是痛恨的,但是另一方面,年輕人對大廠的簇擁也很熱烈、也有比較高的身份認同,你是怎麼看待這種內部張力的呢?

A | 這與其說是一種張力,不如說是一種分裂。你的假設是很多人應該內部一致、知行合一,但其實是很難做到。很多人的決定是權變性的,不是由統一的價值原則指導的。在不同的情境中,很難用同一條道德原則去要求同一個人。越是底層越可能在不同的情境面前分裂,因為他要生存。

L | 客觀上來說,大廠的薪酬和福利是很誘人的,但勞動者去選擇這樣的職業要付出的犧牲也很多。你怎麼看待用更長的工時、更少的個人隱私換取快速的財富積累的行為?對一個如此選擇的大學生來說,這對他的人生道路、職業發展、家庭關係可能會有怎樣想像不到的影響?

A | 這是權衡啊,是一種理性的選擇,而最直接的副作用就是透支。一個人他20歲、30歲的時候能熬住,不代表對他40歲以後沒有影響。另外,從馬克思的角度來說,你一天的一半時間在工作,那麼其實你另外一半的時間也是在工作,因為你只能休息。你沒有時間好好生活、沒有時間提升自己。

這是一種選擇,但也可能是一種無奈。很多人想快速地積累一筆財富,但沒有什麼渠道,那他能做的就是極大地壓榨自己。

4

在勞動中的自我實現何以可能?

L | 從經典的勞動研究來看,一個勞動者除了從勞動中獲得薪水之外,是否應該期待勞動和工作會帶來其它價值?

A | 從馬克思來談的話,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也是人實現自我解放的手段,這是他對勞動的基本預設。他把這個預設放進資本主義社會的情境中就發現勞動被異化了,勞動變成了對人的壓迫和控制,變成了勞動者的自我異化。

L | 這是馬克思從結構的層面來談,勞動者的自我解放很難實現。但是作為一個即將去工作的個體,我們有沒有一些自我實現的道路可以走?

A | 這個問題可以理解成怎樣在結構力量之下保持自己的自主性。核心來講,這要看這個人是不是有一個強大而且純正的自我。你要每隔一段時間去問問自己,你還是不是當初想成為的自己。這就像我們老說的一句話,“歸來還是少年”。我想要做到這一點,就是要在外界讓你不得不妥協的情況下,你依然能夠辨別是非,依然清楚什麼是你想要的、什麼是你不想要的。當你不得不做一些違心事的時候,你知道自己是在做違心事,而不是說服自己然後把這件事合理化。

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除了要做到時時自我反省之外,你還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來支持自己,一個人是很難做到的。

統稿 | 林嘉妍

圖 | 來自網絡

審核 | 程慕濤

微信編輯 | Bullet

Matters編輯 | Marks

圍爐 (ID:weilu_flame)

文中圖片未經同意,請勿用作其他用途

歡迎您在文章下方評論,與圍爐團隊和其他讀者交流討論

欲了解圍爐、閱讀更多文章,請關注本公眾號並在公眾號頁麵點擊相應菜單欄目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