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ingrouter
crossingrouter

panel.gov2.cyou 注册网址

解除抗拒 | 变革的底层逻辑


从今天开始,我们用两周的时间来讨论转型与变革的问题。与原定的教学计划不同,我们的重心将以个人的转型与进步为主,同时兼顾企业的转型变革。这几天,我终于想明白了,反正这门课你可以无限畅听。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将来课程迭代的机会再做。过去一年,我给你讲的这一遍管理学,就算是打个底。在清华,我每一年的课程,都会来很多以往年级回来旁听的学生。在“得到”,为什么不呢?

我觉得,现在对于你来说,听过了一年的管理学知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自己制定一个改善计划,努力把学到的管理学知识有意识地融入到工作中去。多年来,我一直把变革作为学习知识的最后一个环节。学到了一个知识、掌握了一个理论,分享得到了一个技巧,之后的关键是要给自己找到一个练习的机会。练习和使用,本质是在诱发变革,而只有把知识应用到变革之中去,才算真正有收获。这就是我们说的:学以致用。这个逻辑,对个人如此,对于组织也是一样。我坚信:只有经历变革,受到实战的检验,你才真正开始掌握一门知识,或一个技能,否则都是纸上谈兵。

1.变革的不易

改善和变革,并不容易。三十几年前,美国曾经有一位很有名的畅销书作家,也是一位领导力提升领域的咨询专家,他讲过一个例子,讲述改变的不易。这个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分享给你。

今天,你可以找一个时间,看一段你喜欢的视频,或者电视剧。在看视频或者电视剧的时候,你要把自己的双手解放出来,我们做一个实验。首先,我们让自己的十指顺其自然地交叉,请你记住是哪一个拇指在最上方。这就是你习惯的方式。然后,请你把双手的位置更换一下,原来放在最上面的拇指就转到了下面。你也许会略微感到某种手上的不适应,没关系,你这时开始试着让自己专心看视频。

也许找一段最能吸引你注意力的视频或电视剧,可以更容易让这个实验进行下去。最开始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到手上有些别扭,看视频也不容易专心,但你试着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视频上。十分钟之后,请你再看一下你手上的姿势。你也许很快就不自觉地恢复到了最先前的、让你最舒服的姿势。

温伯格曾经在他的演讲中多次和学员进行这样的实验。他曾经和学员开玩笑,谁如果真的能够坚持一小时,他就给这个人1美元作为奖励。他以为最少会输掉100美元,然而,一个小时过去了,只有一位学员保持了原有的姿势。这位学员说,这是他一生中所赚到的最艰难的1美元。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它说明了惯性的力量,同时也说明了变革的不易。温伯格认为,这种下意识的反抗几乎完全是心理上的,和变革所要达到的目标几乎没有关系。我们的头脑已经高度适应了原有模式,所以,新的东西会给它带来不适应,它会下意识地产生排斥的指令,就好比我们在医学上所讲的排异反应。

我个人同意这种说法。变革常常是反常态的,它天然就会引发我们的本能排斥。这个道理特别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熟悉的方式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舒适感和安全感,而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将我们带到了一个陌生的状态。不管它是多么愿景宏大,以及未来会让我们多么前程似锦,我们总是会以一种很警惕的状态,来注意这种转变的环境、转变的过程,注意转变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就像在前面实验中的情形一样,我们不太容易专心,惯性会使我们在精神松懈的时候,不自觉地恢复到原来的模式。温伯格曾经举过一个外出旅行的例子,其实特别形象。我们如果到一个自己从没有去过的地方去旅行,尽管每天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很多收获,看到美丽的风光,欣赏到异域的新奇事物。但是,只有当我们回到自己酒店房间的时候,关上门,我们才会获得一种完全不同的安全感。那种感觉和在外奔波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我自己对此深有同感。因为常年在外出差和旅行,我能够体会到奔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而每次走进酒店自己的客房时,虽然只是客房,但感觉和白天在外的感觉却全然不同。而在北京工作,环境熟悉之极,回到家里,却没有这种感觉。下次,我请你也留意这种感觉上的微妙之处,我个人的体会是:只有你真正理解了这种感觉上的微妙之处,你才会制定出有效的变革计划。

2.固定桩:变革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那么多的宏大变革,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因为这些变革,无论是针对个人的,还是针对组织的,都让变革对象本身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就像我们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旅行,连酒店房间这样一个让我们感到安全、获得一点喘息的地方都没有,我们无论如何都会心力交瘁。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读一读郭士纳的名著《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在这本书中,他特意举了美国运通公司变革的案例,也详细地描述了IBM的变革过程。后来有学者在IBM的变革故事中,总结出了一个叫做“固定桩”的概念。固定桩,就是攀登冰山的人,每隔一点距离就会在冰壁上钉上一个可以承重,可以作为安全点的一个钢钉。有了这样一个钢钉,他就可以相对安心地向上去攀爬,就算是偶有闪失,起码滑落到下面的一个固定桩,就会停止滑落。不会因一个小失误而跌落谷底,或者是完全因为恐惧而停步不前。

我们在外地出差时的酒店,其实,就是在陌生环境中的固定桩,它可以让我们有一种最起码的安全感,可以让我们的神经不再时刻紧绷。而变革,其实就是需要这样一系列有助于我们持续迭代自己的固定桩。固定桩,是我今天和你分享的核心概念,有了这样一个认知,下一次变革,你就可以更容易解除你自己内心中的恐惧。当你在组织中主导变革的时候,也有助于你帮助下面的人减少他们的不安和疑虑。

寻求强有力的支持,是变革发展中最常见的固定桩。比如,今天的课后,你要列出一个个人目标的改善计划,明确变革的方向。我觉得这很重要,但与此同等重要的,甚至比这个更重要的是,你需要给自己找到一个导师。有一个靠得住的帮手,或者多几个帮手,对于年轻人发展自己的职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清华的MBA,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企业家导师,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校友导师,并且善于使用这些校友导师。这是他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关键。因为有了这个校友导师,他们在职业发展的路上就有了更多的底气。这就是他们的固定桩。

现在,很多人热衷于混圈子。混圈子,除了混关系之外,很重要的是要为自己寻找到足够多的、在当下、在将来对事业有帮助的人生导师和事业导师。这些导师,就像攀登者在冰壁上的固定桩,会给你很多的支撑,甚至帮助你消除心理上对于变革的恐惧。

其实,又何尝是新人在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中需要这些固定桩。对于那些江湖中的老牌企业家,固定桩也是同样重要的。可以说,不同层次的人,都需要自己的固定桩。

潍柴动力这些年在海外进行了一系列的并购,很多并购对象都是比潍柴动力还要资深的国际级企业。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吃亏上当,铩羽而归的不少。但是,潍柴的海外收购到目前还没有失败的,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有些企业甚至仅仅接管一年就整合完毕,扭亏为盈。潍柴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其实,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在所有重大决策中,潍柴动力的谭旭光董事长都会亲自挑选两支独立的参谋队伍,从不同的角度,背靠背地发表意见,然后,他再广泛听取意见,最后拍板。那些背对背的顾问,就是谭旭光和潍柴动力的固定桩,至少是固定桩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如果我们对于成功者进行复盘,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人之所以变革和转型很顺利,就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获得了后援。后援和支持体系有很多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这些变革者消除了心理疑惑,坚定了变革的信念。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用我们今天的课程标题来说,就是在心底里解除了拒绝和心防。

小实验

今天的课后,请你一定要做一个十指相扣的实验,由此体会一下今天课程的逻辑,并谈谈你的感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