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ingrouter
crossingrouter

panel.gov2.cyou 注册网址

从给保姆的激励看企业的人性面


这一讲是激励这一模块的最后一讲,我要摆脱开那些花钱的,和不花钱的所谓激励手段,和你分享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企业的人性面。这是因为,我们所要激励的对象,不是机器,不是机器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是一个又一个的血肉之躯。他们会有家庭拖累,自己也会有病痛,有疏忽。

1.企业的人性面

我曾经留了一个作业,让大家想想该怎样去激励自己家里的阿姨。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中国即将进入到一个超老龄的社会,摆在很多人面前的,就是如何请到合适的阿姨,如何激励这位阿姨尽可能地帮助自己。同学们用了很多我们课上所教的招法,来为阿姨设计报酬方案,大家都思考得非常精细、非常缜密。

其中,一些同学把账算得特别精,用哪些指标考核,怎么去要求阿姨,以及怎样给钱,不能再到位了。但是,也许他们会忽视很关键的一点,也就是我今天想格外强调的一点:阿姨虽然是你出钱雇来的人,你有权利,也应该去考虑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但你首先要把阿姨当成和你一样的人来考虑。


1960年,有一位管理学大师,名字叫麦格雷戈,他写了一本非常重要的书《企业的人性面》。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这两种理论代表了两种对人性完全不同的假设。X理论假设,大部分人生来就是懒惰的、不喜欢工作,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偷懒,就会逃避工作。所以,我们在管理的时候,就必须要动用强制以及惩罚威胁的手段,使他们愿意在工作中投入心力和努力。基于对人性假设的X理论,我们就要以许诺报酬作为激励因素,同时再进行严格的监控。

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面》里写下了以下这样一段话,非常有意思。他说:由于企业满足了员工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因此,激励员工的重点就转移到了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上。他又写到,除非这些高层次的需求有机会得到满足,否则员工会产生剥夺感,而且他们的行为会反映出他们的剥夺感。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员工产生了高层次的需求的时候,金钱在满足这些需求的时候,作用十分有限。而在工作中,当金钱成为了唯一的激励方式的时候,是雇主让员工把金钱变成了最感兴趣的目标,员工会把注意力都放在金钱报酬上面。于是,他也不再关注其它的那些需求了。

我们再回到阿姨的这个话题上,当你把阿姨带到家里,从事着一种情感很自然要包含在其中的家务劳动。这种劳动的性质决定,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必须要包含家庭般的信任和情感。而你如果和阿姨之间只是建立一种金钱关系,而且你在设计激励机制的时候,又特别强调这种物质激励的作用,这时,你会发现阿姨无形中会被这种激励机制所诱导,即使她最开始不是,或者不全是,最后也许会真的变成X理论所描述的那样的人。

我讲麦格雷戈的《企业的人性面》这本书和他的观点,实际上是为了对前面所讲的物质激励方式略作一点矫正。坦率地说,我是信奉要有“科学”的激励制度的,我也觉得物质激励是必须要谈的。所有人,包括阿姨,包括你和我,出来做事,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获得收入。所以,我前面几周讲的那些物质激励方法,肯定是希望你要学好的。但是,我也担心你走到一个极端,所以,这一讲就是往回再拉一拉你。

麦格雷戈当时提出X理论和Y理论,对于美国的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冲击是非常大的。说白了,我们现在讲的这套物质激励的逻辑,都是来自于美国的文化、美国企业管理的逻辑。你也许不知道,美国人在给钱方面的套路,也就是所谓薪酬管理的这套逻辑,比泰罗的科学管理还要历史悠久。但是,在60年代,麦格雷戈站出来说,你们要注意这个逻辑的局限性。它可能是不全面,不完整的。

针对X理论,麦格雷戈提出了关于人性假说的Y理论。Y理论是说,大部分人并非天生就厌倦工作,当对于各种因素控制得得当的时候,工作会成为满足人们需求的一种资源。在合适的条件下,完成任务的自我满足或者说自我实现的需求的满足,会引致个人产生朝向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努力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会愿意接受责任,会愿意承担责任。所以,管理者要学会在自己和工人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

2.激励不应简单套用X或Y理论

当然,麦格雷戈是个绝对的聪明人。他提出X理论和Y理论的人性假说,并不是要用非黑即白的两分法来让人看待世界。他也绝不是说要用Y理论来代替X理论。他提出这样两种假说,更多地是希望管理者抛弃X理论的局限,更多地去关注Y理论情况下人性积极的一面。

就好比说,我们考虑阿姨的报酬问题。如果你完全按照Y理论去想问题,我觉得会出麻烦,因为人们的境界还没有普遍达到这样高尚的状态。上个月,我在香港开董事会,我所住的酒店下面有一条繁华的街道。街边,有一对俄罗斯情侣在卖他们的照片。这对情侣应该是摄影专才,正在周游世界。一边周游,一边用他们的相机记录这个世界的美景和名胜。

他们的照片拍得很有水平,印制成明信片大小,摆在街边出售。照片的洗印成本我不知道,但这对情侣在地上摆着的一份说明书上写着,每张照片只有一张,他们就靠卖照片筹集环游世界的费用。照片不定价,随便给,你觉得多少钱合适,就给多少钱。我突然就觉得,这是一个观察人性的好机会。无论俄罗斯情侣是真是假,我要看看在香港最贵地段旅游的港人、内地人和洋人,人性究竟是怎样的。

坦率地说,我将近半个小时的观察真的挺失望。不多说了,人性就摆在那里。我不怪那些只出几块钱就拿走人家一张照片的人。也许冲印没有几块钱,但是,旅行、酒店、找角度、等时间,假定这对俄罗斯情侣的所谓只有一张照片的话是真的,那么,你自己核算一下成本就知道不应该给那么少的钱,就拿走人家一张照片。

我讲这个例子,主要是说我并不是个书呆子,会简单地相信人性的Y理论,我认为我们还不能简单地丢掉X理论的假设。但是,这不妨碍我们会用Y理论的思想去全面地考虑问题。

我的一位朋友是个有钱人,她对待家里的阿姨,在钱上是不太吝啬的。该给的钱,她只会多给。但是,她在给够钱的基础上,还努力要当一个明白人。她是真的把阿姨当成姐妹。她对我说,她平时不在家,照顾她父母的事情,就是子女的事情,你如果不把阿姨当成姐妹,你怎么可以指望阿姨像子女一样去关照她的父母。我这个朋友总结请阿姨的经验,有三个核心点:好人,金钱,情谊。她说,一条也不能少。

3.毕马龙效应

最后,我和你分享一个心理学上、现在也是管理学上的重要法则:毕马龙效应。毕马龙效应的英文是Pygmalion Effect,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1968年经过实验研究发现的心理学现象。罗森塔尔的实验是这样做的,他随机抽取一些学生,告诉大家这些孩子都是高智商的人才。结果过上一段时间,会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明显改善,超出常人。

于是,罗森塔尔将这种效应定义为:一个人会回应外在对他的期望(或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而作出相应的表现。罗森塔尔用了毕马龙来为这种效用命名。毕马龙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在希腊神话中,毕马龙是一位雕刻大师,他爱上了自己雕刻出的少女,祈求爱神将雕刻少女变成活人,成为自己的爱人。爱神感念他的爱意,真的将雕象变成了少女,使毕马龙的爱情得到了回应。

1988年,也就是罗森塔尔做实验之后的20年。哈佛商学院教授李文斯通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管理中的毕马龙》,将毕马龙效应引入了管理学。这篇文章现在已经成为了这个领域的经典研究。李文斯通主张,员工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来自于个人的学习能力,主管的期待和激励也会对下属的表现造成影响。

当上级认为下属是聪明优秀的,则受到信任、授权和激励的下属,心中会形成自我肯定的正向力量,不仅努力完成困难的工作,甚至激发潜能、自我突破,达成超乎预期的表现。相反,如果上级认为下属能力很差,往往会导致下属自暴自弃、工作能力和效率每况愈下。这就是一种负向的激励。

课后思考

课后,请你花点时间想想X理论和Y理论,想想我们在判断人和管理人的时候,该怎样拿捏这个尺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