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Ryan

自由撰稿人,關心性別以及社會福利議題、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覺得待在這領域是一種宿命。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之我想問:為什麼要殺人?

今天剛看完電影,開場前在影廳等入場,聽到後面傳來對話

女生A說:該不會都是來看這部的吧?

女生B回答:她一次開放兩廳應該不是吧,臺灣這個民智未開的地方…

撇開文青的傲慢,我們來談談這部好看的紀錄片。

期盼已久,終於有部真正討論死刑的紀錄片,裡面談到了四個主角:主角A,殺死朋友還打電話去跟朋友父母勒索,判刑定讞到現在還沒執行死刑,每天都在等拖去槍斃,劇中有許多訪談,我覺得這段重要的是A說:20幾歲的年輕人不小心殺了人,你要他怎麼辦?第一步錯,接下來還是會錯,殺了人最先想到的就是逃,逃需要錢,所以當初才招認擄人勒贖,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啊?司改會的律師也回到:若以現代的判刑方式,這個案子不一定會死刑。

第二個主角陳昱安,拿刀砍死了父親,在獄中跟廢死聯盟有著密切的互動,在往來信中寫著:家人從不關心我,只跟我教導金錢至上的打罵教育。最後在2015年某天,他在獄中躲進棉被用橡皮筋勒死自己自殺。

第三個人是蘇建和,分享的觀點比較像觀察者,從冤案平反後收到了獄中同學給的紅包,上面寫著:判決勝訴,大概收到四十幾個。也分享了陪伴死刑槍決的獄友經過。

第四個是鄭捷,整個段落在分享鄭捷父母的徬徨、悔恨以及對不起社會,但就像律師說的,這個問號會跟著他們一輩子,因為沒有人知道鄭捷為什麼要殺人,只看到他的筆錄寫著,趕快判死刑,我對不起我的父母。

當中法院法官有提到一點,有些死刑犯認為,可以透過這個制度來自殺,但卻沒想到審理的過程這麼漫長。就像鄭捷說的,他以為會像電影演的一樣,在捷運站就被警察當場擊斃,沒想到卻拖了好久。

槍決其實不會很久,有的判決下來三到十天就開掉了,但我想問的是,冤獄、一心求死、邊緣人格,甚至不知道為什麼,從小就有想獲得死刑念頭的鄭捷,心理在想什麼?我們對於死刑犯真的很陌生,除了鄭捷首次以無差別大量砍殺、造成社會動盪不安的氣氛,「殺人的理由」卻是那麼難被證明。甚至早期的一些判決,會因為犯人的在法庭上的辯護,或是加害人一再提到直接給我死刑,法官反而比較容易下判決。

這部片我看了很有感,許多民間機構在矯治或是判刑上的努力,除了冤獄之外,我們還有更多想知道的,想起前幾天看到李晏榕律師說的「就算是死刑犯也有辯護的權利」。

法務部一再強調我們沒有廢除死刑,但我還是想知道,為什麼這些人要殺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