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轻海峡
津轻海峡

喜歡研讀、細讀文學作品,鑽研文學翻譯,也喜歡把社會與政治當作文學作品研讀。

海明威的猫与马特市的叫卖

(编辑过)
在广袤无垠的网络空间,马特市显得小得可怜。但也大可不必为这一事实感到沮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说,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说,他可以在一张小邮票(a little postage stamp)大小的土地上大展身手,呈现世间百态。马特市虽小,却并不比福克纳的那张小邮票更小。细看马特市,万千气象一点也不比福克纳那张小邮票上的少,何况还有海明威的猫出没其间。
海明威床上的猫,完全不懂海明威(图片来源:津轻海峡)

拙文“海明威式的马特市游记”及“马特市是否有严重问题”引发的讨论我认为都很有趣,足以跟福克纳小邮票上的景象抗衡。

顺便说一句,福克纳和海明威虽然是同时代的人,但两人的创作思路和文笔大异其趣。海明威喜欢世界旅游,福克纳则觉得蜷在家里/自家的农场里最舒服。海明威下笔行文唯恐给读者留下不必要的悬念,福克纳则好似生怕自己的文句过于直白,悬念(暧昧模糊)太少。

福克纳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则是1954年。两位作家获奖相隔时间不长,显示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的成员文学口味/趣味多样性明显。

言归正传,再说拙文“海明威式的马特市游记”及“马特市是否有严重问题”引发的讨论和辩论。这种讨论/辩论内容、内涵、意蕴丰富,牵连很多重要的事情,重要的话题,颇能展示当今中文世界的文化,经济,政治,国际政治、政治经济...,可以从很多方面、很多角度来鉴赏。

五百年过后,要是有人发现,足以用来写出不知多少篇博士论文。确实,把这样的事情说个大致清楚,必须要有作博士论文的学术准备、下一番写博士论文的功夫才行。

在等待后世的博士论文期间,我或许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或以文学的方式对相关的讨论话题/问题做出回应。这里所谓的“以文学的方式”是指以点到即止的方式,力求点得巧妙,到位,但不要深入讨论,避免显得太象是学术论文,令读者打哈欠犯困。

在这里之所以选择对提出质疑、做出回复或发表意见的诸位以直接发文的方式做出回应,而不是直接在他们的帖子下回应,是因为我觉得那样的回应会深藏在地下,使我的努力被埋没,太亏。

现在我要先分别总体介绍一下我要回应的四位的言说,因为假如没有这样的一番导读式的介绍,读者会觉得他们的言说来得莫名其妙,我的回应更像是谜语或梦呓,很无聊。

首先说灰蓝的质疑。其质疑的大意(我的解读)是:“海明威式的马特市游记”这篇文章的标题及其论说是否从立论上就立不住?众所周知,马特市是一个言论集市,该集市的风景和生活就是汉语的言说,海明威对汉语一窍不通,怎么办?

可以用Google翻译嘛?但Google翻译要在海明威要死后好多年才问世,因此,说海明威游览马特市还留下什么游记,这不是胡扯嘛?鉴于马特市的风景就是语言,要海明威游览马特市并留下游记,就像是要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游览名山大川再要他描绘风景一样,这很可笑,也很可恶。

应当说,灰蓝的质疑很犀利,很娱乐。但读者接下来便可以看到,津轻海峡毕竟是津轻海峡,见多识广,太极拳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招法也有一套。

另外,灰蓝在提出犀利的质疑之后,也很柔性地提到了海明威的猫。哎,还真别说,我去过海明威遥望古巴的海岛故居,在那里亲眼见过海明威的猫(多是六指),而且见过不止一只。

于是,本文标题中的“海明威的猫”就横空出世了。我要在给灰蓝的回应中趁机贩卖一点凡尔赛文学,讲讲我在海明威故居内部及其周围一带的所见所闻所思。

本文标题中的“马特市的叫卖”指的是友邻阿布拉赫提出/展示的问题——写手大都不好意思叫卖自己的产品,推己及人,猜想经营马特市的人也是写手,因此也羞于叫卖,因此马特市面临的问题大概是无解的。阿布拉赫还提出其他一些很有趣的话题,其中包括在中国一度独领风骚的豆瓣。

特洛伊是老朋友,以前我不满意TA整天抖机灵不好好说话。现在TA大概是受到津轻海峡的好影响,也可以说一些不那么疯癫、有信息含金量的话了。特洛伊这次指出,马特市已经坐失良机、错过了时代最后一班船。我认为特洛伊这个观点很好,但我不能同意,于是在这里提出了反论。

サラ(Sara)留言,对马特市作为一个市场的货色和店家多样性不足表示遗憾。サラ(Sara)的意见使我得以对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也使我得以把我的相关言说精致化。

为了不给读者造成不必要的悬念,这里发表的文字都有我的些许编辑。我可以指天发誓:我没有利用编辑的机会扭曲别人的观点或偷运我的私货,这里的编辑纯粹是为了使篇幅缩短,使语句通顺,方便读者理解。
—---------------------------

灰藍
有點好奇,你如何設定海明威在你所说的旅游中跨越語言屏障?google翻譯?

這畢竟和我们日常所说的一般旅遊不同,一般旅遊就算語言不通,也可以看山看水看路人。但马特市作為一個以文字為风景的旅游地,海明威好像沒辦法看到什么,更不会看得深遠......吧?

換個角度來說,鑒於海明威也是出名的貓奴,或許會先跑來說我的貓貓好可愛,畢竟照片不需要文字說明?

津轻海峡
坦白地说,“有點好奇,你如何設定海明威在你所说的旅游中跨越語言屏障?google翻譯?”这两个问题看似很犀利,厉害,凶狠,我乍看也是给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但冷汗消退之后,我发现阁下提出的问题都很有趣,很启发性。

问题说起来可以很复杂,但我尝试想用最简单的办法来个一举说明。

我们到一个地方去旅游,懂得当地的方言固然很好,但不懂也不见得就等于是睁眼瞎,不会有任何收获了;大千世界林林总总,探索门径也很多,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别的门径。

比如说,到某一个城市去旅游,在那里看到店家门口有很多人屙屎,由此得出那里治安不佳、市容管理很差的结论,这就不需要什么语言的功夫或功力,只要有眼珠子就够了。

此外,即使语言不通,语言探索也不必死路一条。早在google翻译问世很久很久之前,翻译就随着人类不同部落的交流诞生了(好像是在三四千年前,或五六千年前的某一天)。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怪好玩的悬想——假如我们到一个“道路以目”的地方(即当地人不敢说真话甚至不敢说任何话的地方)去旅游,我们是否会一无所获,或错以为那里岁月静好?

这里的正确的、毫无争议的答案是:当然不会。

或许有读者会认为我的悬想太小儿科,不着调,不着边际。但我要说,在现实中,在历史上,发生过跟我的悬想同质的事情——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满怀恐惧(因为说错一句话就可能招致灭顶之灾),而彼时的中国当局则宣扬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但有一个狡猾的西方人去那里旅游回来报告说:当局宣传说是路不拾遗,但我看到那里所有的自行车上都挂着一把锁。

由此可知,去一个地方旅游要想了解当地实情,不必完全依赖语言。

实际上,从这个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例子来看,依赖语言反倒大有可能会坏事。比如说,那个西方人要是懂汉语而且不够狡猾,开口询问中国人对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有什么看法,跟他应答的中国人很可能会获得一个严重的罪名(里通外国,或恶毒讽刺伟大领袖和伟大祖国)。

政治的话题说起来太沉重。现在我想循着阁下的引导,转而说点轻松的话题,说说海明威的猫。

几年前(疫情大流行前),我到海明威在佛罗里达基韦斯特的故居去参观过。那里是美国的一个海岛小镇,是美国领土最靠近古巴的地方。当然,我去晚了,没能赶上见到海明威本尊,但我见到了他的猫。那些猫大都有六个脚趾。

猫在海明威故居屋里屋外到处都是,床上,窗台上,地板上的小筐子,院子里,随处可见,弄不清楚有多少只。那些猫显然都见过世面,对来来往往的过客,管他是一般的平民还是大名鼎鼎的名人一视同仁,一概不理不睬狗不理。

我走到哪里都喜欢瞎看瞎问,于是就在那里问了问题,并得到了我可以相信是诚实的回答:那些猫不会到处乱跑,跑到马路上给过往的车碾死嘛?(不会)它们的数量如何控制?(有节育措施)现在这个宅邸里现在总共有多少只猫?(57只)

那些猫显然得到很好的照顾。毕竟是海明威故居博物馆的一部分,经营者需要它们提升并维持那民营博物馆的人气。那些猫养尊处优,野性尽失,多是在睡觉,少数没睡觉的也是一副懒慵的样子。不能想象它们哪一只能抓老鼠。

看着它们,其实还很想问一个技术性的现实问题:谁来决定这些猫咪当中的哪一只可以享受成年猫的性生活并担任传宗接代的任务呐?但博物馆内人来人往,那个50来岁的讲解员忙得很,没能找到机会问。(我在那里碰上的讲解员好像全都是女子。为什么?我没好意思问。)

海明威的旧居即使是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也是豪宅,房子大,院子里还有一个大游泳池(这里的大,是按照民居的比例来说)。旧居原先挨着海边。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那里的开发,建筑用地扩大,原先是海景房的旧居已经跟海边隔了一两条街。海明威活着怕是要哀叹或暴怒。

离古巴只有90英里的海岛小镇基韦斯特现在主要是靠旅游业为生,海明威旧居博物馆绝对是那里的招牌和摇钱树。2018年,那里的门票是14美元一人。现在不知几何。每天去参观的人怕是要上千。

在基韦斯特小镇街道上漫步,一个奇异的景象是有很多家鸡也在街道上漫步,享有跟人一样的路权,甚至路权更多——它们可以完全无视红绿灯,警察即使看见也假装看不见,从不制止也不给它们开罚单。

那都是纯粹的家鸡,祖辈离家出走,主人家不追,它们就获得了独立和自由,形成了自己的部落,在小镇上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与人相安无事。

在日语里,家鸡叫niwa tori,字面意思是“庭院鸟”。基韦斯特的鸡显然是把整个小镇视为自家的庭院,自己的地盘了。

有一天在一条街上的人行道上走,迎面一只老母鸡带着七只看样孵出没几天的鸡雏不紧不慢地走来。我赶紧肃立道旁。看它走上前来。然后,再看它转向路边一家人的院子,跳上矮墙,走进院子。

一众鸡雏跟着它跳。有的跳一次就跳上去了,有的要尝试两三次、三四次。最后一只小可怜连续尝试了五次都没成功,急得喳喳唧唧大声叫。但老母鸡带着它的兄弟姐妹已经远去。

我一直站在那里看,看得火烧火燎,为那小可怜焦急。正琢磨着是否要出手帮它一把时,只见它第六次尝试成功,跳上了矮墙追它的亲属去了。小家伙居然一直没有回头看我一眼。

那没心没肺不懂事的鸡雏让我不禁感到可笑,与此同时我也想到基韦斯特肯定没有狐狸,或狐狸极少,在外巡游的家猫也不多。否则,根本就轮不到家鸡如此在小镇上的大模大样,四处安家,安居乐业。另外,那里大概也有法律禁止抓鸡,而当地人也确实不屑抓走地鸡。

本来就是要说海明威的猫却说了这么多跟海明威无关的鸡,不好意思。

阿布拉赫
(说我受到质疑或批评会恼怒)那倒不至于啦。我很随性的,只说自己的喜好,至于别人的喜好,那是别人的,不是说别人也要按照我的喜好来。

我说人家像文人做生意,也是自己的想像,并非事实。我觉得我要是做生意的话,肯定是没办法做到特别好的,因为我就是属于不好意思卖力吆喝的人。

就比如在马特市,有些人可以到处给自己拉票,以前到处讨拍,这我都是干不来的,也因为虽然同在马特市写字,但各个也有各个目的策重点,并不都像明面上看起来为了只是写字,或者为了只是likecoins。

我觉得虽然同为开社交平台,朋友圈和微博和小红书和X和FB也都各有各的特点,马特市有点像以前的豆瓣。后来豆瓣也算做大了(?),就开始出现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事,于是很多难民又会怀念以前的豆瓣。

津轻海峡
我一开始就说了,以我的判断力来看,我相信你是有足够自信的人,不会因为面对不同意见就焦虑,遇到一点批评甚至恭维不够就觉得是遇到了敌情。果然。

你这个回复很简略,但信息量超大。稍微详细一点回答,怕是要用一万字还不止。我只能挑三拣四,挑选我认为是最容易回答的部分来回答。

你说的写字的人不好意思吆喝宣扬自己的产品,我完全理解。但我跟你稍有不同,这就是,前些年玩豆瓣,为了进行科学试验,我不但自己吆喝(挖空心思以多种方式),而且也找别人(找有影响力的人)帮我吆喝过。

我由此得来的初步发现是,一篇文章在一个相对正常的环境中(即在没有明显控制、没有水军大规模出没的环境中)是否会火起来(即受到广泛的注意)偶然性很大。同样的好文,有的可以火,有的则反应平平,不好说。即使是找有影响力的人推荐,这种偶然性也不能消除(但从统计学上说确实是比没有推荐的好,甚至好很多)。

这里的问题很多,很复杂。我想,我这么说大概不会有大差错,也不会引起多少争议——马特市的卖点是它的自由,这里没有任意删帖;马特市令人沮丧之点是它的不死不活,甚至不如鸡肋,这使很多人觉得在这里发帖是浪费时间,浪费表情;马特市之所以不死不活,是因为它明明是个社交媒体,却似乎决心处处与社交为敌,给社交(熟悉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制造障碍;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它只有死路一条,而且现在已经死得差不多了。

说到“朋友圈和微博和小红书和X和FB也都各有各的特点”,我不妨趁机在这里也贩卖一下我对它们的认识——朋友圈和微博的政治控制和网管员纯粹恶意或任意的删帖很要命;另外,朋友圈因为是朋友圈,在里面说话很受拘束(谁都不愿意得罪自己认识的人,呆在朋友圈里也常常感到有压力要发表自己不想发表的反应或恭维)。

小红书看似很自由,话题很多样化,但显然有严密的政治审查。这一点从所谓的敏感话题不会出现在那里可知。而且,那里明显也有舆论管制和引导特工。我本人不用小红书,以上这话是我根据一位很喜欢小红书而且对小红书颇有研究的用户的报告得出的结论。我想,这结论大概是八九不离十。

X与FB很很成问题,因为它们鼓励的是狗咬狗式的言论,目的是以斗殴吵架的热闹来吸引眼球,以提升流量并以此变现。这样的吵架言论看多了会使人弱智。X现在可以发长文了,但因为它的出身/来历,大概不会有很多的人去那里找内容扎实、思想深刻的好文。

豆瓣应当说是在中文世界乃至全世界开创了一个一度非常成功的模式,这就是,给写手自我表达的方便、使写手获得自我表达的成就感,以此来吸引写手在它家领地发文,它由此牟利。当然,这个牟利的过程是否存在对写手的剥削可以是一个问题(写手为网站带来流量,让网站大赚,但写手自己却几乎得不到任何物质报酬)。但假如没有这样的方便,很多写手就没有更好的表达平台。

顺便说一句,在豆瓣兴起和兴旺的那些年,中国网络的用户活跃度以及原创力堪称世界第一。不说别的,中国收费网络小说的兴起和发达一度一举完全压倒传统的纸媒小说。当时中国网络文学之兴盛,原创力之旺盛和充足在全世界可谓绝无仅有,风头无两。

随着政治大气候的变化,中国网络小说盛况不再,豆瓣也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流氓网站,动辄便毫无道理地删帖(我有很多完全跟政治无关的谈文学的贴也被删),因此已经名存实亡,或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垃圾文网站,已经没什么看头了,豆瓣也因此进入黄昏,甚至已经大半截入土了。

但豆瓣的创意和它开启的运作模式是成功的,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的人,包括在美国大学里教授现代中国文学/文艺的人援引豆瓣当年发表的文章,因为那些文章水平非常高。

由豆瓣可知,自由对优质内容的生产多么重要。由马特市可知,仅仅是有自由还远远不够。

我一直不明白,明明豆瓣开辟了一条成功的道路,豆瓣如今自己走不成了,为什么不沿着那条现成的成功路继续走,为什么非要重新发明转轮,为什么非要摸着石头过河,结果一个劲地呛水,一个劲地自找麻烦,把自己弄得不死不活,生不如死呐?

这种心理很奇怪,不是嘛?

特洛伊
馬市一直在鼓吹創作有價,非常愚蠢,你的盤子還不夠大,妳憑什麼創作有價,妳能給創作者的金錢收益,要麼是投資人燒錢,要麼是騙廣告商的預算,要麼是騙家庭主婦的私房錢,除此之外,錢從哪裡來?

時機窗口已經錯過,豆市開始下逐客令的時候,馬市如果夠有眼光有膽量夠醒目,應當連夜找投資人,大舉擴充網站體量,做收納的道義工作,兼收並蓄,亦是無利不起早的商機。

至於新發的帖子沈沒,不過是沒有評論加轉發,但是網站無人氣,有評論加轉發也無用。

所以要麼練筆,要麼樹洞,要麼家庭主婦買菜聊天,結局是關張倒閉。

津轻海峡

時機窗口已經錯過,豆市開始下逐客令的時候,馬市如果夠有眼光有膽量夠醒目,應當連夜找投資人,大舉擴充網站體量,做收納的道義工作,兼收並蓄,亦是無利不起早的商機。

这几句我有不同意见。网络世界大得很,不存在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的问题,也不存在时机窗口已经错过的问题。机会有的是,一直有。比如说,电商阿里巴巴一度不可一世,看似横扫天下,把美国佬也吓坏了,让美国佬也自叹不如,但不久前又出来一个拼多多,本质上跟阿里巴巴差不多,把阿里巴巴给比下去了。

机会永远在那里。关键是你能否看得出、抓得住。不错,在豆瓣被流氓接管尽显狰狞面目之时,马特市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招徕那边的好写手加盟是一步好棋。

但那好棋的作用大概也是有限,因为

1.马特市在中国国内不能登录,需要翻墙,墙会挡住很多人。我大致观察计算了一下,假如没有墙一篇好文有三千个读者,有了墙之后大约只有一二十个,甚至只有两三个。大致比例是这样的。

2.在豆瓣开始大耍流氓时,豆瓣的全盛期已经过去好几年了,真正的好手继续在那里发文章的已经不多,因此能从豆瓣招徕到的好手也不会很多。

我认为,一个社交媒体的成功无非是靠建立一个机制,把用户的积极性、创造性、学识、见识利用起来,让用户心情舒畅,网站自己也趁机发财。能够巧妙地激发、统御和利用户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关键,能够建立起用户彼此间的正反馈(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是关键。

我本人没有经营过网站,然而,虽没吃过猪肉,但确实见过猪跑。我对马特目前的不妙境况的直觉判断是,它缺乏足够的投资(否则,为什么那么扎眼的网络管理问题,如有人可以在这里四处屙屎的问题不能解决?本来就是一个小程序的问题),缺乏明确的自我定位(到底想把马特市办成一个什么网站)。

再说一下豆瓣。我觉得豆瓣的最大的创意就是它是利用用户的眼睛、用户的才学来挑选文章,推荐文章,从而使好文章得到推广和流行的机会,从而使它坐收渔翁之利。这样的挑选和推荐比人工智能算法好多了,因为算法推荐总是不如人(用户)的眼光来得更富有多样性。

サラ(Sara)
這地方公共還是私人,定義很模糊。確實的定義也無必要吧,但能形成廣場效應就是留客關鍵。新文章可能不夠一小時就石沉大海,版面上來來去去就那些人那些叫喊。

要文字有價,就要養客。一個商場要做得有人气,貨要夠雜,各人找得到自己鍾情的。不然只會剩下一個氣味。這地方要有人气,不必編輯推薦特別加持,只要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showcase(突出展示)值得读的内容就好。

只借寶地來說一嘴,這裏又沒個意見欄之類的,鐵打的版面流水的那幾人。

津轻海峡
【不必編輯推薦特別加持,只要有足夠showcase(突出展示)值得读的内容就好。只借寶地來說一嘴,這裏又沒個意見欄之類的,鐵打的版面流水的那幾人。】

说得很好,说出了我很想说的话。我也想借阁下打造的宝地,说说我的意见。

马特市作为一个集市,店家和货色多样性不够确实是很多用户的共同感觉。但更大的问题正如阁下所言,是它不能以充足的空间和时间showcase(突出展示)难得的好货色,尽管有编辑推荐。但编辑不可能三头六臂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于是遗珠之憾比比皆是。

于是,就有了阁下和很多人(包括在下)大声或小声哀叹的多样性不足的问题。用嘴巴很损的特洛伊的话说就是,这里弄不好最终就是“要麼練筆,要麼樹洞,要麼家庭主婦買菜聊天”,然后是死翘翘。很不幸,我们现在就看到了一种死循环——多样性不够导致用户和认真写作的好写手懒得来,导致这里人气不断减少,多样性进一步降低。

怎样能让好货色得到应得的展示,让用户感觉这里不断有新鲜的好货,让在这里发表的好写手感觉自己的好文能得到充分的价值实现,同时也让好文的出品人/店家不会骂这里的编辑瞎了狗眼不识好货?这是个难题。幸运的是,这个难题已经有人拿出了完美的、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豆瓣的办法,即用户推荐,可推荐他人或自己的作品,关注者可以一眼看到)。不幸的是,马特市放着阳关大道不走,非要走独木桥,甚至非要摸着石头过河。

啧啧啧。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