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玄子
中玄子

業餘歷史愛好者,分享我的歷史學習心得,以明代中後期政治史和思想史為主

朝鮮的大儒和其主張:李珥談改革和循例的兩難

(编辑过)

李珥(1536-1584),字叔獻,號栗谷,和同時期的李滉(字景浩、號退溪,1501-1570)同為朝鮮王朝史上最重要的儒學者之一,雖然年齡不及半百便英年早逝,但他的學說和積極參政的努力,受到當時國王宣祖和士人的敬重,官至吏曹判書(約等同當時明朝的吏部尚書)。栗谷晚年積極參與政事,提出應在行政區劃分、各地貢賦均衡和邊防的整頓上努力,並積極調和當時的東西黨人之爭,提出著名的「兩是兩非說」,可惜兩邊皆不討好,終究無法進入議政府施展其抱負。他去世後十餘年,便發生豐臣秀吉征朝戰爭,朝鮮軍隊一觸即潰,李珥的主張被證明是正確的卓見。

我要介紹的這封信寫於1576年,是寄給成浩源(琿)的信,兩人同在李滉門下學習,即便老師去世後,仍對於理氣和朝政互相切磋。信中提到的是李珥少數擔任地方長官的經歷,指的是1571年出任清洲牧使的所見所聞。這段時間雖不及一年,李珥的感觸卻是極深,信中感嘆他看到當地有許多弊端急待釐正,但重要事情都得一一請示朝廷,最後得以推行都是「其他無甚利害者一二事」。其中有一件事是由他起頭最後成功推行,二件事為離任後繼任者中廢除。還有四件事是他任上擅做決定之事。

由於信件內容頗長,所以我選擇兩件舉措以凸顯栗谷的處境和努力。一件為館軍,當時的黃海道道路條件不佳,因此政府招募民眾修路,稱為「館軍」,作為民眾的公共勞動服務。館軍的來源並無定制,有時是輪流,有時採世襲制。到了1565年,當時的監司尹鉉定為世襲制,民眾叫苦連天,被指定為館軍的家庭更視為一種懲罰,使得原先尚有自願者亦不復見。李珥徵詢地方意見後,認為還是採輪流制為主較為公平,部分家戶願意世襲則聽任為之,其他採取各戶輪流的方式。但栗谷離任後,不知是否是出於行政程序複雜的考慮,繼任者認為要麼全部世襲、要麼全部輪流,哪有這樣混和分配的道理,最後他的改革不了了之,為而未成。

另一件為而未成的事是轄內部隊的互換,他提到有些內地山陵人民的軍籍為水軍,沿海則為陸軍,希望彼此互相調換。李珥認為這件事也不牽扯到多大厲害,但竟然到他離任後方批准。繼任者同樣認為要換就全部對換,哪有零零星星互換的方式?李珥譏笑說想等到所有人都有一致意見是不可能的,最後仍舊石沉大海。

李珥這一短短半年的外任經歷,對於官場的運作相當失望,他說:「凡人有所更張,交代者踵而行之,若有妨礙難行之患,則復舊可也。今也不論是非,不論利害,只以更張為不可,日聽貪官汙吏幸民之喧括,悉復其舊。……傍人亦不深思,隨聲和附,反以為輕改之罪,非但一道,一世皆然。此俗見之所以深痼,世道之所以難救者也,尚何言哉?」確為至論。

當今的國家規模巨大,行政組織日益龐大,愈大的組織便須許多慣例、關係和利益相結合,即使是自詡最進步自由的國家上不免於此。任何希望大刀闊斧的改革都必須面對這些安於現狀的阻力,李珥的故事便是這項真理的最佳寫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