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伶
山伶

愛山愛水,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其實, 世間萬事萬物, 到頭來, 都只是一湖煙雨吧 ?!

你問我答95

你問我答95.明張鼎思《瑯琊代醉編》有一段記載:“劍器之待制對客多默坐,往往不交一談,至於終日。客意甚倦,或謂去,輒不聽,至留之再三。有問之者,曰:‘人能終日危坐,而不欠伸欹側,蓋百無一二,其能之者必貴人也。’以其言試之,人皆驗。” 此語何解?

另外「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的那種六朝人的風度,又是怎樣的一種風度?

1.關於「劍器之待制對客多默坐---」一句的解釋。

「待制」在古代是一官名。「制」本是指皇帝的詔令,待制本是指等候皇帝的詔令的意思。但到了唐太宗時,他命京官五品以上輪值中書、門下兩省,以備訪問。至宋代,於各殿閣皆置待制之官。如龍圖閣天章閣待制,為典守文物之官。位在直學士之下。元明兩代因之。

但是古代有沒有待制之官是負責兵器劍器的職責的,我不太清楚。若有,則「劍器之待制對客多默坐」即是負責制作劍器等兵器的人(或官)對待客人大多是默然以對的,不會發出一言半語。」

但是有另一個與「待制」名稱相近的名詞是「待詔」,那便與製作刀劍兵器有關的官名,到了後代,待詔更被泛用為指製造鐵器有關的工匠。唐玄宗置翰林待詔,乃負責文詞之官。明清翰林院也有待詔,從九品,負責低級事務,負責校對章疏文史之工作。唐除了文章之事設待詔之外,於醫卜技術之事亦設待詔之官。宋時仍有此種官,並對一般手工藝的工人尊稱為待詔。現代某些地方方言乃稱理髮師為待詔。《水滸傳》第四回:「魯智深走到鐵匠門前看時,見三人打鐵,智深便問道:「兀那待詔,有好鋼鐵麼?」

由此可見,古代稱鐵匠為待詔。張鼎思是不是把待詔誤為待制呢?還是古代待制與待詔是可以通用的呢?我便不太清楚。

以上的兩種情況若有其一是真的話,則「劍器之待制對客多默坐----」一句,便可解釋為「製造劍器的鐵匠對待客人時大多數是整天默然對坐,不發一言,到了客人不耐煩了,覺得累倦了,便要告辭,但鐵匠仍充耳不聞,以至客人再三留下。有人便問鐵匠為甚麼他要如此對待客人,他就說:「一個人若能終日正襟危坐,而不會倦極欹側,那是百中無一的,若有人能如此,他必定是一個能力非凡的人」,用此話來試驗某些人,都得到靈驗效果。」


2.至於「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是六朝嵇康與鍾會的故。金庸的《笑傲江湖》有提及:

鍾會當時做大官,慕名去拜訪他,嵇康自顧自打鐵,不予理會。鍾會討了個沒趣,只得離去。嵇康問他:『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說:『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鍾會這傢伙,也算得是個聰明才智之士了,就可惜胸襟太小,為了這件事心中有氣,向司馬昭說嵇康的壞話,司馬昭便把嵇康殺了。嵇康臨刑時撫琴一曲,的確很有氣度,但他說『廣陵散從此絕矣』,這句話卻未免把後世之人看得小了。這曲子又不是他作的。他是西晉時人,此曲就算西晉之後失傳,難道在西晉之前也沒有了嗎?」

那是一種魏晉南北朝人慣用的對答方法,以顯示清談的機智,跡近無為而為的風範吧。世說新語有另一個故事,所謂「乘興而來,敗興而返」有類似的意思。一人一時興起,想去探訪朋友,但到了朋友的家門前,卻因那「興」己消失了,便門也不叩,折返回家。這就六朝人的佳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