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伶
山伶

愛山愛水,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其實, 世間萬事萬物, 到頭來, 都只是一湖煙雨吧 ?!

你問我答69

你問我答69.從荀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中知道普遍中國人民多相信孟子的<<性善論>>,我想問究竟怎樣可以從文化精神方面得知?

你的問題是:荀子主性惡,孟子主性善。你認為中國人民多相信孟子的善性論。如何可以從文化精神方面得知?

你的問題分析如下:


1.從理論的層面來說:性善性惡之說是探討人性的本質問題。而人性的本質是建立道德理論的根基。即是說,如果我們要說人是有道德行為的。那麼我們要問,那些道德行為有何根據,有甚麼根基?一般的理論認為道德的根基有兩種可能:一是來自人內在的品性,如善的本性;另一是來自人以外的超自然之存在,如神。前者叫自律道德,儒家的道德觀即是;後者叫他律道德,西方的基督教道德觀即是。

孟荀的性善性惡論即是一種自律的道德理論。他們的基本理論是:孟子認為人之所以可以為善(道德行為)那是因為人的本質是善性,那是人之所為人的特質,也是人人皆有的。人若依其本質善性而為即可以為善。孟子說:「乃若其情(善性)則可以為善矣!」但荀子的理論則認為人性是惡的(性的本來面目,故也可以說是「真」,但道德行為不可能由惡性而來,因此要成就道德,就要把惡的本性加以改變,使之變為善性,由於此善性是後起的,是改變惡性而來說的並非人的本性,故荀子認為那是「偽」的,所以荀子認為要成就道德就要「化性起偽」。但人如何才可化性起偽呢?荀子提出要「尊師隆禮」,師禮是化善的力量,人要有道德行為,就要靠老師教導,要求他守禮循禮,那他便可以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但是若說人性皆惡,那麼老師的善性是從那裏來的?你可說是由老師的老師而來,但老師的老師又是由那裏來的?因為若人性皆惡,第一個具有善性的人(老師)便無從發生。這是荀子性惡論的致命的理論缺點。故荀子的性惡論是儒家思想的歧出理論,不是主流。故從文化精神上說,中國傳統思想以孟子的性善論為主,而不取荀子。

2.從實際的文化生活層面來說:中國人較相信人性是善的。這可以從他們的文化生活的現象可以觀察得到。在歷史上中國人對倫理秩序的追求,對文藝宗教的美善的嚮往,對和平生活的渴望都或多或少可證明中國人較接受人性是善的說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