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伶
山伶

愛山愛水,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其實, 世間萬事萬物, 到頭來, 都只是一湖煙雨吧 ?!

你問我答39

你問我答39.林老師,請問儒學是具有社會道德性還是具有宗教性呢?還是兩者兼備呢?若是具有宗教性,那它與一般的宗教有何分別呢?

儒家所說的「仁」的含意是相當抽象的可解作「仁德」、「仁愛」而朱熹曾將「仁」解釋為「愛之理,心之德也」,但距今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了,現在我們又能依什麼來作「仁」的依歸呢?若一個人不能完全做到「仁」者所應有的條件,那人是否「不仁」呢?

謝謝。

1.儒家在最初的時候只是一種社會性的學說,絕對不是宗教性的教義。儒家被視為宗教是後人為了景仰孔子,把他視為聖人,故也把他當作教主,儒家也被視為宗教。儒家雖叫人祭祀祖先,有鼓吹宗教的意味,但孔子認為拜祖先,不在於信奉一個形而上的祖先,而是在於拜祭者的誠敬之心,不忘祖先對自己的恩德。孔子的學說,簡單來說,是要通過道德去維持社會上人與人的秩序(即政治),故那完全是社會性的。孔學強調內聖外王,即中庸所謂: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三者是內聖工夫,後三者則是外王工夫,一個君子要先修身成德,然後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可見儒家是要通過道德去講政治的一種入世學說。並非甚麼宗教。

2.何謂「仁」?

仁並不抽象。仁在孔子的語意來說公心,是人的一種善的本性,論語說「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即克服自己的私慾,把公心朗現出來,依禮行事,便是仁。朱熹所言的仁是「愛之理,心之德」即是說愛是要依仁的本心才可表現出來,換句話說,仁是體,愛是用,仁是愛所依據的理,沒有仁,人就不會去愛,故論語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好人」即是「愛人」。所謂「仁是心之德」即是心的本質就是仁,即一種公心善性。那是人人皆有的。

仁是人的公心善性,那是人天生而有的,不會因時間久遠而變質的。古人有仁心,今人也一定有仁心,只是現今的社會,物質條件太充裕,而人追求物質的滿足,愈來愈甚,以致仁心被物慾所掩沒而已。

我們不是要拿甚麼來作仁的依據,而是自知有仁心,就要依仁而行事,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對,人若不仁就是「不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