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伶
山伶

愛山愛水,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其實, 世間萬事萬物, 到頭來, 都只是一湖煙雨吧 ?!

你問我答 10.

你問我答 10.「既來之,則安之」的意思是甚麼?

此語原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第一節」,原文的意思是季氏要攻打顓臾,季氏的大臣冉有及季路(二人皆是孔子弟子)去見孔子,詢問孔子的意見。孔子不同意,與他們分析治國之道。冉有說顓臾離季氏采邑那麼近,且城牆堅固,不攻下它,恐給子孫留下禍患。孔子答曰:「求!君子疾夫舍(捨)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既來之,則安之」在這裏的意思是: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

但這句說後世漸漸演變為中國人的一種應世的哲學。其中包含了很多精彩的意思,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

1.順天應命的思想,有點道家的天命觀。我們大可以把「既來之」視為是自然而然,把「則安之」視為順應自然,莊子說:「適來(生),夫子時也;適去(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那是道家的一種對生死的達觀智慧。

另外儒家也有「知命」的思想。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所謂「知天命」即知客觀限制之領域。人是有限的存有,他可盡的只是義內之事,至於命的問題,他是無能為力的。一個有智慧的人,應分別出可為與不可為之事。盡力為可為之事,不為不可為之事,或不強求不可為之事。那才能怡然自得。

2.勇於面對的精神:「既來之」是指客觀現實既如此。那就不應逃避,而要順其自然地去面對。即「則安之」。故那是一種勇敢的表現。

3.樂觀的精神:此語即表示,無論處於任何環境,都能安之若素,處變不驚。

4.妥協的精神:面對不可逆轉的環境,我們既無力量去改變它,那唯有妥協,去適應它。可蘭經即有一名言:「若你呼喚那山,而山不來,你便應走向那山。」妥協有時是一種以柔制剛的功夫,往往能產生四兩撥千斤之效。

5.處變不驚:「既來之」是指不可預料的事已發生了,「則安之」是指事既已成為事實了,但我們不應恐慌,相反要安於現實,謀定而後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