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visSio
AlvisSio

九十後澳門人,長期關注、書寫港澳兩地的一切。 著作︰《Lonely Planet IN 香港與澳門》第二版、《戀殖世紀--港澳殖民印記》。

信任的實踐——記我的第一次LikeCoin消費

圖:用LikeCoin買書的流程跟用「Payme」沒甚分別,但為了留念,我還是在輸入金額後把畫面截了下來。

盼了一個多月,終於能把《區塊鏈社會學》拿起細讀。

這一個多月的等待看似漫長,但把它作為一個實驗時間來看,其實相當合理。那我想從中驗證甚麼?驗證「創作有價」和「信任」。

是的,「創作有價」這四個字是LikeCoin的中心思想,我最初也是因著這四個大字而購入數量極少的LikeCoin——作為一種表態支持,也作為實驗的一部分,而《區塊鏈社會學》這書的入手,可算是我這個實驗的初步成果。

自從第一次購入LikeCoin後,我一直沒有再付出資本(法幣或其他加密貨幣)來令自己的LikeCoin數目有所進帳,我做的,就是專注寫作,以及將手中的LikeCoin委托給不同驗證人,賺取被動收入。然而,賺LikeCoin只是實驗中的基本步驟,我想體驗的,是消費LikeCoin:不只是把它拿到交易所後換成現金的消費,而是用它購入我需要的東西。

故事說到這裏,你應該會明白,《區塊鏈社會學》為何會是初步成果——因為我是用LikeCoin買入這書,所以先是等了21天,將委托了的幣取回;再等了21天的郵寄時間(嗯,疫情期間郵政服務的速度嘛),才真正收到實體書。不過,這等待值得,因為我真正體驗到創作有價:用自己過去寫作賺得的LikeCoin購入此書。

但你或者會說,平日寫稿也(可能)有稿費收入,不就已經驗證了創作有價嗎?是的,所以這個關於LikeCoin的實驗,還有另一樣想要驗證的題目。

有人或會覺得用真金白銀買入LikeCoin,其實只是花錢買了一堆自己看不懂的數字。的確,我持有的LikeCoin,由始至終都是在電話、電腦螢幕中以一堆數字的形式出現,觸不到、摸不著,但有時我會想,今時今日事事用信用卡、八達通,我所謂的儲蓄,又何嘗不是一堆在銀行戶口中的數字?當然,法幣系統用了足夠長的時間,來建立出一種信任和認可,構建出今日你和我都覺得舒服的消費模式。既然如此,我們何以不能有另一種建基於法幣以外的信任?在這次的LikeCoin消費中,我和其他人透過運用區塊鏈技術,將一堆數字確立成有價值的資產,然後,我用這堆數字來買到我想要的書,真正將發生在網絡世界的信任在現實生活中實踐,當中靠的,就是信任,對區塊鏈的信任、對LikeCoin的信任。我亦始終相信,要有能與實體世界連結和流通的渠道,LikeCoin(以及其他數字貨幣)才有普及的可能。

所以,《區塊鏈社會學》只是實驗的初步成果,因為我期待著LikeCoin在現實生活中的更多應用場景,也期待著一個信任度更高的社會的到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