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m
Him

詩人,寫作人及愛書人

二十世紀最大的災難,始於不知去向的夢遊者

《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作者 : 克里斯多福‧克拉克


如果看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我們都可能十分清楚說出,二戰的起源,二戰各戰役的精細情況,或甚是戰爭中各國領導的心理狀,例如戰爭販子希特勒的剛愎自用,引致戰術中不必要的挫敗,史達林的畏懼令他在入侵剛開始時三天瑟縮於自己的別墅中,和丘吉爾的抑鬱症。

然而,我們的教科書,甚至是坊間的書籍中,很少可以詳細的的鋪陳一戰來龍去脈。難道起點只不過是奧匈帝國斐迪南大公被刺?然後這就是德國蓄意的,有計劃周詳去發動戰爭,最後各國應聲投入二個陣營的世界性大戰嗎?在這一百多年來,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國際關係學者都嘗試過,但都不敢去給出所謂標準答案。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是這種說法,把德國對歐洲的陰謀論誇大了。而經過對史料的考證,德國在當中反應是不謹慎的,甚至可以說是輕率的。這本書推翻了近幾十年德國是始作俑者,要為這場戰爭負責任的態度。德國因為被視為發動這場戰爭的元凶,要償還賠款予國際結算銀行。一直到2015年8月31日才把賠款還清。

作者提出,一戰的起始,是一連串歐洲列強的領導人,在二十世紀仍然抱著十九世紀的思考方式,加上戰爭的珍形式,已經不知不覺的由十九世紀的半機械化發展到大殺傷力之全面機械化的戰爭方式。領導人都高估自己國家的力量、錯估形勢,以為俄國皇室因為親屬關係沒有可能對俄國出兵,而在一百年前俄國皇室作為奧地利的同盟反抗波拿巴,但是俄國在日俄戰爭後轉移擴展巴爾干半島勢力,實在是令很多國家始料未及的,再者,巴爾干半島一直要面對內部穆斯林及基督徒的宗教,種族問題,而文官系統在當中的失效是必然的,最終是由軍隊來主導政府。自大的心態,以致低估對手的動員能力,及科學發展對戰爭的重塑。德國比起遠在巴爾干半島的事務,他更想奧匈帝國成為大日耳曼的一部分,這是德國自統一後,大日耳曼主義產生的野心,看來奧匈與德國更像會彼此爆發戰爭,甚至性格暴列的德皇,到宣戰最後一刻,都是遲疑不決,甚至是被主張出兵的軍官施加壓力,才站在他的假想敵,奧匈帝國的一方決意對俄作戰。俄國以為只要出動百萬雄獅,就可以在幾個月內,包抄德軍,直迫柏林,迫降好戰的德軍。

作者考察了每個導致一戰的外交官,領袖及軍官,研究他們一戰前十年內的態度,性格,對國內外的影響,對地緣政治的認知。他們一可在不經意的動作之間,或是因為無知的決策,或因為性格的偏執,卻把糾纏了幾十年歐洲的痼疾,一下子用最暴列的形式,爆發出來。然而在這本書中,作者指出,很多爆發戰爭的因素,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正如前美國總統卡特的助理國務卿,約瑟夫。奈在《理解全球衝突與合作》中所說:「歷史的發展具有路徑依賴性,隨著時間推移,博弈各方選擇的餘地越來越小,爆發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但領導人所面對的選擇漏鬥有可能變大,選擇的餘地也有可能增多。」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