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m
Him

詩人,寫作人及愛書人

《增廣賢文》的刪減 : 反映了當時普遍人民的觀點

《增廣賢文》清代木刻雕版

最近我看見一篇討論明末的哲學文章 (《增廣賢文》與中文教育,黃增健, 2014),文章提到 : 明末的哲學,是由「程朱理學」,即把儒家與天人玄學合併,把儒學理性化,外在化,人旨在向外求理,轉而「陽明心學」,即把理學的向外求理,轉為向心求道,「致良知」,真理在人心中,在生活中尋找。這個轉化,會否影響明末士子刪減《增廣》時的偏向?

其賓這個觀點猶有誤解,所謂心學興者,有幾個因素,包括明代至清代的發展中,理學再不是格物取向的精神,而走向教條式及純哲理的空談,嚴重脫離實際操作。而王陽明承陸九淵再在另外的以良知(心者)作為補充理學廣被國家利用彊化的情況。

而所謂此學之興旺,乃是指劉蕺山呼應胡五峰而盛言以心著性之義。可惜惜的是,表面上,心學之論似興,事實上心學已經到了末流。

黃棕西說:「明人講學,襲《語錄》糟粕,不以六經為根坻,束書而從事於游談。」他們講學只是以陸氐的材料為根基,甚至不提儒生之本的六經,而轉到形而上的玄談,其之是王是真說:

「今之學者,偶有所偷窺,則欲盡廢先儒之說而駕其上。不學,則借一貫之言,以文甚陋;無行,則逃之性命之鄉,以使人不可詰問。」他們基本上沒有任何最基本的儒家經典及經學基礎,而門生就更投靠於師長,然而他們的基礎也不是打得好,因此他們也非常獨斷而沒有根據的回應學生。」

在明末心學當然具有生命力,然而其偏離儒學根基的玄說太多,凡舉一例「浙東學派」的劉宗周(1648年),他的玄說及行文甚為古奧,而且哲理非常難解,而且研究南宋之學者,指他的學說及其世界觀過於自我經驗為中心(顧誠,2001)。

因此,要說到《增廣賢文》的文體,他們的世界觀事實上也是反映了當時普遍人民的觀點,也加入了很多以心學為體,卻以自悟為本的玄說,可能一篇是社會本位立場,一個卻是自然法則立場。

有的在當時社會不失為對社會現象的正確反映,今天已失去了借鑒的意義;還有一些內容含義比較模糊,或者只有片面的真理性,如果不做正確的理解,就會變成錯誤的東西。而如影響《增廣賢文》者,相信是以道家的思想為主者,再加以以孝道及君臣之本的老套語為政權需要的補繕,而在《重定增廣賢文》中,加入了不少的理學為本的語句。以抵消道家的思想影響。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