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ola
Sharola

頭薦骨/身心學/澄心/SRT/一人公司/被動式投資,關注個人安康發展與生活品質(QOL),個人接案中。 詳情請洽:https://tinyl.io/3L4b

感官的統合-靜坐時會出現的超越感官

這篇是用來記錄一下,自己在靜坐時體驗到的超越感官的感覺;同時,也是講述什麼是超越感官。

收攝三光

靜坐有一個很常出現的動作,是閉上眼睛。這個動作在內丹道裡,被稱作收攝三光:把散出去的能量收攝回來。

不是《絕代雙驕》那個軒轅三光(這麼老的梗還有人知道嗎?)

透過閉上眼睛這個動作將外散的能量收攝回來,最直接經驗到是,我們原先賴以架構這個世界的方式停止運作。我們的大腦會透過視覺來建立空間感,比如說遠近、前後、左右、高低、明暗等等;平衡覺與視覺也有直接的關係,視覺會影響我們頸椎自我校正的進行,這除了會影響耳蝸內的淋巴液分布,也會影響三半規管。

視覺正常的人通常會非常傾向透過視覺來建構對這個世界的主要認知,描述世界的方式也容易以視覺為出發點。

當眼睛閉上時,所有視覺影像會被眼簾蓋住-就是那種眼前一片黑的情形。這時候會伴隨一種連帶的情形:其他的感官變得比平常眼睛睜開時更加敏銳

次要感官的訊息開始被更清楚地知覺到

這裡說的次要感官訊息,是指這個感官不是平常我們最容易留意到的感官知覺,通常會需要其他人的提醒,我們才會留意到這個感官所產生的知覺。像是皮膚的觸覺,平衡覺,或者是動覺等等。

閉上眼睛以後,這些次要感官訊息會變得更為清晰,比如說聽覺變得比平常更敏銳、更容易聞到平常沒有留意到的味道,或者更容易感覺到肉體裡面比較細微的脈動等等。這也通常是我再次意會到:我裡面的聲音比我認識到的更多的那些時刻。

不過從收攝三光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也可以被理解成:原本從視覺投射出去的能量被收回來,並轉移到別的感官知覺上面,這會有點像下面的圖:

收攝三光時發生的事(識覺是另外一種較少被談論的知覺)

白話點講,就是視覺被關閉時,我通常會直接開始經驗到其他比較細微的、沒那麼容易留意到的感官知覺。

感官的統合

而再下來,通常會發生的一件事是:感官與感官之間的分界變得模糊

我們通常學習到一種認識論:視覺是視覺,聽覺是聽覺,味覺是味覺等等。這種認識論在說的是單一定向:好像每一個感官之間的分界非常的明顯,並且我們會非常傾向用特定的單一感官來建構這個世界。但其實我們都有那些經驗:想到味道、聽到顏色、嚐到畫面......。

這種感官分界模糊的情形,通常會被感覺成「這個人的邊界好像沒這麼清楚」「這個人看起來好像糊糊的」(附帶一提,邊界、「看起來糊糊的」其實也是另外一種視覺為主導的描述方式)。

這時候就進到了我想描述的感官統合:所有感官是同一的不同展現。

「所有感官都是同一的不同展現?你是說視覺跟觸覺、聽覺和味覺沒有兩樣?」對,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像瘋話,可是靜坐到一定深度時,會很容易經驗到感官統合發生。在那個當下,模糊感會浮現出來,知覺與知覺之間的分界會越來越模糊,越來越不清楚。

但是這種模糊是一種全然清晰的模糊,所有元素會變得清晰可見。感官統合可以說是一個過程,同時也可以說是一個過程的展現結果;感官統合會先發生,然後慢慢變得深化(go deepen)。這個深化的過程會讓更多更細微的感官留意到,比如說佛教講的意根,或者一些更細微的、尚未被命名的感官知覺。

感官統合的浮顯不像是一個新狀態,就是從一堆感官變成一個新的感官,而是所有感官都變成一體那種經驗。

建構的打破

這個過程會打破很多我原先賴已建構世界的方式。

什麼叫做原先賴已建構世界的方式?意思是,我對世界的建構建立在下面幾種元素上:

  • 有一些所謂客觀的知道:顏色、空間感、明暗感、聲音、碰觸感...
  • 我對這些客觀的知道有一些評論:我喜歡、我討厭、我聽到這個就想起來...
  • 這些客觀的知道也可能引動某些感覺:恐懼、高興、傷心、喜悅、鬱悶、爽快...
  • 我對這些引動出來的感覺也有某些評論,比如「我怎麼可以這樣想」

我原先對世界的建構,其實建立在「客觀的知道真的是如同我原先認識論所詮釋出來的,感官知覺能夠被分成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意識、平衡、動覺等等,並且建立在這套認識論上,『我』可以被建構出來」這個前提上。

感官統合會挑戰,甚至直接讓我經驗到所謂的世界的不在

這個過程很有趣,稍微紀錄一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