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ola
Sharola

頭薦骨/身心學/澄心/SRT/一人公司/被動式投資,關注個人安康發展與生活品質(QOL),個人接案中。 詳情請洽:https://tinyl.io/3L4b

關於王力宏整起事件的一點小想法-思路的整理

這次事件引起我滿大的好奇:為什麼群眾會對這起事件這麼感興趣?這起事件怎麼吸引目光?於是,我試著將自己在這次事件中看到,以及透過詢問他人而得到的答案串起來,以下是文。

其實一開始,我比較想知道的是,為什麼人會對王力宏事件感興趣。關於這個問題我有某些預設,不過也得到一些可以繼續深入的切入點。如果整理一下目前得到的答案,可以整理出來的有:

  • 人都有「八卦之心」-這四個字的意思是,想知道別人的人生發生什麼事。
  • 李靜蕾提供了一個有脈絡的故事。
  • 能夠跟上流行。
  • 對不同的人而言,「王力宏」在各自心中的不同價值。
  • 共情或感同身受。
  • 熟悉感
  • 時間太多

我嘗試將這些因素串聯起來,也似乎找到一種脈絡。而這脈絡是可修正的,亦即,這脈絡並非絕對,也可能不具普適性。


如果從事件的脈絡來看,整件事會爆開來,還源自於李靜蕾的五千字文章。整篇文章有緣起,有說明,有條理,因而博得了不少眼光。這些眼光一大部分源自於共情-我有這種經驗,而她寫的故事我能夠同理;或者,即便我不能在感受上同理妳,可是妳的故事給了我一種可以在智性上同理妳故事的情形。

好的故事對人類建構世界有著神奇的效果。而與其說好的故事,倒更不如說是好的敘事,能夠讓人有代入感,讓人覺得自己就好像故事中的角色,也想知道這些角色的故事怎麼發展。

除此之外,我也滿容易看到不少女性將自己的故事代入到這起事件裡。「我在婆家受苦,我背負著整個家庭的一切,老公也好像將我當成生小孩的工具一樣。整個婆家都在貶低我,我在婆家除了感受到無盡的壓力,以及沒有支持的感覺以外,似乎什麼也沒有了。沒有愛,沒有情,沒有分量。我的苦沒辦法說出口,因為我的婆家在外面是那麼正常,難道錯的其實是我嗎?」

活在煤氣燈效應底下的人,真的是滿辛苦的一件事。


可是如果只是代入感,我又覺得少了什麼,主要缺少的部分是對於八卦的追求。代入感並不能很好地解釋這種追求源於何處。老子的一段話比較好地協助我貼近這種追求感從何而來:「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勢必透過感官來建立,外感官將環境訊息詮釋成訊號,再由內感官解釋這些訊息,然後由中樞來處理。當進入的訊號不夠強烈時,輸入的訊號就不夠具有刺激性,這通常是無聊感覺所在。

換句話講,人的第一種認識世界的感覺是無聊,然後有第二種相對於無聊的相對刺激。無聊是一種我們與感官部分切斷連結時所產生的感受,換句話講,無聊是一種感覺不到變化的情形;而當一個變化明顯到我們不能忽視,這時候相對刺激就產生。

在刺激不會把整個人激活的情況下,這種足夠強度的相對刺激似乎會給人一種興奮感,刺激多巴胺的發生,或者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強烈到把人激活就是另外一回事,比如說把王力宏當成網路老公的死忠粉絲。)

換句話講,強烈的感官感受本身就具有刺激性,而刺激性會刺激人的多巴胺。光是觀看這個過程,就會產生比較強烈的興奮感。那就像不斷按下電擊按鈕的老鼠,只為了讓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於是一直電自己一樣。


還有一塊是認同感。這源自於我們怎麼衡量與評估影星的價值。這套衡量與評估是動態的,而人格會將認同與評估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裡。所以我們可能會從過去的王力宏身上納入一套價值系統:「啊!白馬王子就像他這樣嘛!」「什麼叫斯文?王力宏啊!」

然而,認同具有二元性:正面的(obverse)與反面的(reverse)。正面的認同在於我們肯認了王力宏的某些表現、服飾,以及我們符碼化王力宏的方式。這些正面的認同也同時展現出背反的特性:反向的認同。

原先正面的認同有多少,反面的認同就在這次事件裡體現出多強烈的情形。身分(identity)會體現在認同之中,我滿容易見到那種針對王力宏的身分做出酸鹼值為負的評論。道德感會強化這個部分。然則,王家某種程度上,也是這種建構出來的道德感的受害者。

更甚者,王力宏身為藝人的身分,可能體現出社會的正常面像(normal aspect)。亦即,這個身分是正常的、成功的、光鮮的、正面的、乾淨整潔的、大眾喜愛的面向。我或可將其視作某種陰影的反撲,這種反撲源自於台前與台下兩邊的極端不平衡。當打壓陰影的策略不再生效,原先陰影被壓得多深,反撲的力道就有多大。

這起事件可以說是原先王家內部張力的再平衡,然而,我們卻也可以見識到,社會建構出的道德觀具有多強的拉力-這種拉力會體現在公平性上面。這並不是說李靜蕾不能追求公平的判決,我指的是群眾依循這套道德觀所做出的批判。

因為這股追事件的狂熱,某種程度上是對王力宏暴力式批判的展現。這種批判也會反映在後續王家的回應被一一打臉之上。

事實上,每每有名人爆出事件時,這種批判就會再度上演。我們總是能看到媒體反映著民眾渴望注目的焦點,這種焦點也表示著「看吧,你還不是跟我們一樣,甚至玩得比我們還兇。」表面上,這是追求八卦的狂熱;而比較內裡的蘊含是:我渴望揭開你的假面具,我渴望把你拉下神壇。

這是另外一種動力的展現,群眾與神的對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