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士乛工一口寸金真
四維士乛工一口寸金真

因興趣之故所整理出的雜記,各種查到想到的東西都會在這裡冒出來哦😯

微量吸管的常用技巧

微量吸管,我習慣都叫pipette,是在1957年由馬堡(Marburg, Germany)的醫生,海因里希·施尼特格爾 (Dr. Heinrich Schnitger)所發明。

為了這篇我還去找了是不是有正式的中文名稱,結果似乎沒有⋯有叫移液器、注液器、微量吸管、吸量管等等,總之就是這種⋯⋯能吸取特定微量體積液體的工具。

微量吸管5支

1. 吸取角度統一就沒差

平常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如DNA萃取、RNA萃取、PCR、限制酶切割等等,只要確實地轉好pipette上的刻度,至於吸注溶液的時候是不是90度垂直,讓精準度提高個1~2%倒不是那麼重要。因為你只要每次都用相同的角度吸注,每次都發生的多吸2%體積,最後也只是讓總體積變多2%,各個添加進去的溶液比例也不會改變。

2. 有機溶液要善用第二段按壓

吸取有機溶液後,經常會有液體從吸管頭滴落,那些通常都是吸附在吸管外壁的液體,並非你用pipette吸起來的,所以在吸完有機液體後,可以用吸管頭抵在瓶口一下,讓吸附在吸管外壁的液體流回去,提高精準度,也防止亂滴到其他地方。

同理,既然液體會吸附在吸管外壁,在注出溶液的時候,也會有些溶液吸附在吸管內壁上,在你按壓完第一段後才慢慢流到吸管前端,這時大部分人都會再用第二段按壓,將剩餘液體注出。然而如此常會額外擠出空氣,讓樣本產生大小不一的泡泡。

我的做法是在吸取液體前就先按壓pipette到第二段的一半左右,再一次吸取超過設定體積的溶液。如此一來,當你在注出溶液時,因為我們有額外的溶液可以讓他們去負責吸附在內管,就不會影響第一段按壓注出的溶液體積了,同時也能避免第二段按壓後可能產生的氣泡。同樣的方法也適用於要頻繁定量分液的情況。

3. 低溫液體要慢慢地吸

吸取低溫液體的時候,因為吸管內的空氣遇到低溫液體也會跟著降溫,讓空氣體積跟著變小,這時如果吸取得太快,液體很容易會直接被吸入工具裡、在吸取液裡產生氣泡、或吸入比兩段按壓都還要多的液體。所以在吸取低溫液體的時候,一定要用比平常更慢的速度來吸取,以省下清潔工具與補救的功夫。

4. 序列稀釋要頻換吸管頭

雖然聽起來很像廢話,但從用吸管混合均勻的上一管移液到下一管之前,一定要記得換新的吸管頭,因為你很難控制殘留在吸管頭內的溶液量,進而影響序列稀釋的比例。

5. 裝吸管頭時一定要垂直下壓

有些人在裝吸管頭的時候手肘抬得不夠高,讓pipette用傾斜的角度去裝吸管頭,或是會用旋轉的方式去裝,這些都有可能會讓幼小的pipette頭受傷,所以最好都是用垂直下壓的方式裝吸管頭,最能夠避免損害器具。

裝吸注管時要用輕輕垂直下壓的方式來裝,以免損害微量吸管的頭

你有什麼pipette小技巧想分享或問題想問嗎?可以在底下留言給我,我也會盡力回答的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