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gdriver0115
Dagdriver0115

穷困潦倒的哲学博士 兴趣:kierkegaard、政治神学、基督教

两个信条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关于人性的两个信条不断充实着我。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思考想象也不断印证这两个信条。

其一,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相似的。最伟大的和最渺小的人都不会隔开一个物种,都是同样渺小、卑微的。[ 就此而言,尼采从超人哲学看人类的渺小、卑微,“还没有过一个超人。我已看过他们的裸体,最伟大的人和最渺小的人,——他们彼此太相类似。真的,我看出即使最伟大的人——也太人类了。”但我更倾向于宗教上的说法。]这使我坚信,对某个人偶像崇拜、推崇至极,注定是错误、不公正、因而是非理性的。的确,一个人之所以广受喜爱,是因为自身特质、才能由于某种机缘而得到适当的发挥,并且被人看到、受人欣赏才能外显于世俗、公众,但是,这一成功的案例并不值得所有人去效仿,更不值得将他的经历想像成唯一可取之路,以区分芸芸众生的失败之路。每个人的获取世俗成功、探寻生命意义之路是如此脆弱,以至于稍有不慎就会因为一个小小的错失、倒霉而夭折。[ 《黑镜》S3E1的《Nose Dive》一集戏剧性地刻画了成功中接连的不幸。故事发生在一个纯粹根据世俗规则每个人相互打分的世界。女主本身是评分不错的人,却因一个小小的失误,即她在长时间保持僵硬微笑后粗鲁地对待一个服务员,使得她收获了很低的评分,并接连惨遭厄运。]

其二,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即便两个在生活环境、性格特点等方面完全一致的双胞胎,这一个也不能成为另一个的替代品。每个人的独特之处,或者说人类的本性就在于他的人格,人格使得他能够脱离非人的比较。这种比较往往会磨平人本身的“质”,单从整齐划一的“量”上看待一个人。在自我凭借想象主动建构出来另一个人的整体时,这另一个人必须具有人格,因此我才能在想象中和他建立真正的联系,如果他的独特性使得我和他全然不同,那么我就无法主动与他建立联系。因此,人格不仅使得人与人之间绝不可能替换、复制,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人格,也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够产生平等互惠的联系。由于人格的参与,两个人格之间的关系也是唯一的。因此不难想象,人如何能与全然他异的绝对者(如一神论中的上帝)建立联系,这必然是对两者人格的肯定,我们才能构想能够与我们对话、站在人类本性上思考的绝对者。[ 《西部世界》促使观众惊叹的是两方面必然共存、相互联系的原因,一是拟真人的机器“接待员”具有人格,二是乐园的人类管理层、游客(甚至包括观众)具有人格。也就是说,一方面,观众会惊叹于机器人可能具有的人格,这唤醒人类对此的认同,来避免人类对其独特性质的毁灭,另一方面,观众惊叹于人类可能丧失的人格,来惊醒人类,不要陷入非人对待的痼疾。倘若失去人格,我们不会和任一他者建立联系,正是人格,我们才能与相异的他者进行对话。]

起初,这两条信条与宗教无关,只是我在经历无数人事周折后形成的念想。但自从真正接触基督教以来,这两条信念及背后单薄的意识因为基督教教义而得到加强、深化和明晰,使我飘忽不定的信念最终取得信仰的基底。

第一个信条在于基督教中对“邻人”的看法。克尔凯郭尔认为,邻人这个概念预设着永恒平等性,邻人是每个人在上帝面前的相同部分。对于一个人而言,另一个人首先是邻人,其次才是情人、朋友、家人。每个人和上帝有着无限的本质差异,倘若以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来衡量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必然是渺小、卑微的,因此从邻人这一身份来看一个人,那么每个人都同样是渺小、卑微的,这是人类所固有的永恒平等性。

第二个信条在于基督教对人神关系的看法。每个人的独特性在于他的人格,而人格的确立,是因为人是按照神的形象而造、人与神的形象相似,所以神人之间能够建立联系。即便一个人,他完全脱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找不到他的身影,甚至无需用另一个人来替换他,他仍然是独特的,因为赋予他独特之处的是神。

不管经历什么,这两条信念能使我不因自身特质而自以为傲、高人一等,也不会完全丧失人格所特有的尊严。

(原文地址:https://www.douban.com/note/834349905/?_i=8662751HW36_nf)

(by hzh)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