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mandcola
rumandcola

一个无趣的人

”提前开会”来提高你的开会效率!

本文仅针对公司内部沟通场景,且可能针对较难的项目。为了减少不同行业间认知的摩擦,本文减少了大量“互联网黑话”。

这可能是一个反直觉的想法,为什么为了提高效率,反而要提前花更多时间开会呢?“提前开会”为什么对于日常的跨部门沟通,也具有极高的适用性?

开会效率低的原因

由于之前工作范围经常需要跨部门、和各种等级的人开会。遇过开会这个场景中的各种痛点,比如:
1. 不是务虚的会议,却开成了头脑风暴
2. 话题常常被别人岔开
3. 要花大量时间说服某一个人(通常可能是领导)
4. 开了很久的会后,还是没有形成结论,也就没有下一步的计划、目标、行动

自己的准备工作

想好开会的目的:为了能在正式开会中把握节奏,提前准备一份文档。(一定文档而非ppt,因为人们常常在 ppt 的美观问题上浪费太多时间
为了不浪费所有人,包括你自己的时间,你需要先预设的是:
1. 本次开会你的目的是什么?设置所有需要讨论的议题议程。
2. 有多少事情悬而未决?哪些事情还有争议?
3. 为了支持你自己的论点,你的论据/资料/方案准备好了吗?
4. 什么事情需要谁做决定?重点说服/存在阻力的对象是谁?谁需要参与?你额外需要谁的支持?谁需要对这些信息知道到什么程度?

提前开会

1. 这个阶段你的目标是:提前达成能达成的所有共识,并找出所有的“非共识”
2. 你应该要找的对象不包含老板:我个人的意见是这样,因为1.老板时间宝贵 2.能轻松在这里达成一致的话,也不用召集大家开会了
3. 形式:可以一次聊1个,或者几个,这取决于你个人驾驭的能力。但是必须不formal

What you need to achieve here:

1. 统一定义:尤其在跨部门的沟通中,包括对名词、指标、工作标准的定义。因为大家的工作方式不同、视角不同,哪怕对同一件事拥有的背景信息差异也巨大,所以先对齐认知异常重要。提前对齐,不能一定避免纷争,但是会让你们至少争论的是同一个问题。这么做,不止为了节约争吵的时间精力,往往也能提前build一些信任。
2. 获得资询:每个人都会有盲区,不同背景的人通常可以很有效地补充你视角、引发新的思考,帮你发现你的逻辑漏洞。这一步也可以充分了解他人工作的进度,和卡点。
3. 提前共识:针议题,和其他参会人员尝试达成一致。通过这个试探口风的过程,你会发现谁在正式开会时,能支持或反对你的观点,你会立刻清楚他人对此的立场。更重要的是,在此时厘清彼此的分歧点以及细节原因。领导不在场的非正式会议中,对方会更愿意说出更真实的想法。
4. 行动:在正式开会前,会被challenge的点,还不完善的论点、论据,在此时就可以开始思考和处理了。

正式开会

1. 把控节奏:除了需要务虚和头脑风暴的会议,开会最怕发散思维且有话语权的人。因此,上面说准备开会议程的文档,便是你在开会过程中把握节奏和讨论范围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2. 讨论与记录结构:主题 — 问题(难点/堵点)- 解决方案 — 任务assign。我从来不觉得做会议纪要需要他人完全负责。因为做准备工作时做好的文档,已经基本囊括了要讨论的议题,在会议中,最多是稍加补充,记录谁、分配到了什么任务。
3. 争取结论:不管是什么样的分歧,必须对解决方案有一个暂时的一致同意的解决方案。所有的努力都服务于目的,没有为目标服务的努力都是自我感动。所以无论你开了多长的会,争得如何激烈,如果没有明确目标、后续没有行动,个人或集体都在无效努力,连开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时间都是浪费的。且这种无效努力让人看不到成果,久而久之会加深无力感。所以务必在会议结束的时候,确定接下来的行动,不要潦草结束

此时,前期准备中的几项工作可以对你形成很好的支持:

  1. 大家讨论的是同一件事

  2. 提前讨论和准备,自己的观点有很强的论据支持

  3. 提前争取了别人的支持,将自己的意见形成多数

  4. 确定下次会议的时间:越是复杂的项目、困难的课题,总是需要事后及时检验行动的效果。这是为了避免任务assign后没有下文,结论成为空话,而划下的deadline。

结论

其实开会最重要的仍是对之后的计划达成一致,即使计划本身并未遵循你的初衷,而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开会本身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希望大家开会都能有效率,都能开有意义的会。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